來源:證券時報
醞釀已久的香港創業板改革方案終於來了!
9月26日,港交所發佈公告稱,就GEM(創業板)上市改革諮詢市場意見,時間爲期六週,將於2023年11月6日結束。
提出的建議包括實施新的“簡化轉板機製“讓合資格的創業板發行人轉往主板上市,爲高增長的企業增設新的資格測試以及取消季度彙報規定。
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在股票市場上市是中小企業爲了業務發展、持續創新及創造價值而進行融資的其中一種途徑。香港交易所致力爲區內中小企業提供有利環境、助力他們蓬勃發展,爲香港及整個社會的長期繁榮作出貢獻。歡迎市場人士就諮詢文件提供意見。”
港交所創業板改革
2018年2月,港交所在諮詢公衆後廢除了創業板的“簡化轉板申請程序”,原因是個別公司或濫用創業板較主板上市門檻低的規定進入香港資本市場,純粹爲了得到上市地位所附帶的溢價而非發展本身業務,導致上市殼股數目持續增加。
隨後,港交所及香港證監會在過去幾年採取了多項措施來製止炒殼行爲。一是提高主板上市最低盈利及市值門檻,意味著申請人必須證明有更好的財務業績水平才能在主板上市;二是針對長時間停牌發行人引入更有力的除牌製度,減少上市殼股數目並阻止新殼股上市;三是優化反收購行動規則及持續上市規則,減少所謂的“借殼上市”及殼股活動;四是遏製首次公開招股時的市場失當行爲,例如利用代理人賬戶營造虛假需求。
自2019年起,創業板上市新股數目及集資金額大幅下跌。證券時報記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港股一共迎來41只新股,全部爲主板上市,創業板無人問津。事實上,創業板已經有2年多沒有迎來新股,最近上市的一隻個股是裕程物流,該股於2021年1月13日在創業板上市,截至9月26日總市值6600萬港元。
因此香港創業板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刻。根據諮詢建議,引入新的“簡化轉板機製”,合資格的創業板發行人轉往主板時無須委任保薦人進行盡職審查,刊發達到“招股章程標準”的上市文件。
取而代之的是,轉板申請人必須:
1、符合主板上市的所有資格;
2、已刊發作爲創業板發行人的三個完整財政年度的財務業績,期間擁有權和控製權不變以及主營業務未發生任何根本性變化;
3、需符合:每日成交金額測試:“簡化機製”下的轉板申請人在轉板申請前的250個交易日至股份在主板開始買賣爲止(參照期),須有至少50%的交易日達到每日最低成交金額門坎;成交量加權平均市值測試:“簡化機製“下的轉板申請人在參照期的成交量加權平均市值須達到主板上市的最低市值規定,及在轉板申請之前12個月至股份在主板開始買賣爲止皆有良好合規紀錄。
不符合上述資格要求的GEM發行人仍可按現有規定申請轉板。
此外,對於首次上市規定,爲大量投入研發活動的高增長企業推出新的資格測試。採用此新測試的創業板上市申請人,除符合其他條件外,須確保其在上市前兩個財政年度的合計研發開支不少於3000萬港元,而每個財政年度的研發開支佔同期總營運開支達15%或以上。
持續責任方面,取消強製季度彙報規定,創業板發行人的其他持續責任亦改與主板發行人一致。
香港交易所上市主管伍潔旋表示:“我們爲響應市場上的初步意見,與不同界別的代表討論,包括中小企業及其代表,了解他們對創業板的意見及發展建議。我們因此提出這次改革建議,希望提升創業板對發行人的吸引力,同時保持至關重要的高水平投資者保障及維持市場信心。“
建立蓬勃的小型股市場生態
香港證監會行政總裁梁鳳儀稱,現在是時候重新整備部署,聚焦於吸納優質的小型股公司,推動相關板塊可持續增長。
然而,在思考這個目標時,不妨先審視過去十年間市場力量如何帶動改變。比如《上市規則》新增的數個章節乃專爲具有不同投票權架構的創新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而設,及至近期更涵蓋特專科技公司,令股市增添更多增長潛力強大的新經濟股。目前,新經濟公司佔港股的總市值逾三分之一,及佔總成交額超過40%,而5年前則只佔不足20%。香港亦已成爲亞洲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中心。
顯然,目前正有需要改善香港市場的小型股質素,以重燃機構及散戶投資者的興趣。鑑於近年發生的事件及當前的宏觀環境,這項工作可謂任重道遠,但香港股市如要繼續爲中小企發揮集資功能,便必須進行改革,恢復投資者信心,並重拾爲優質增長企業建立初級市場板塊的初衷。
梁鳳儀認爲,不論對創業板採取任何改革舉措,應配合發展蓬勃的小型股生態系統的願景和路線圖,藉此支持小型股在創業板以至主板市場的流動性。另外,也必須先解決投資者需求和流動性的問題,因爲在投資者欠缺興趣並進而導致股票流動性偏低的情況下,即使有更多公司加入,亦不大可能提升香港的上市市場。
包括買方和賣方在內的市場參與者在這方面均擔當重要角色。要匯聚大量優質發行人,繼而重燃投資者對小型股的需求,中介人尤其是保薦人和包銷商應爲質量把關,在盡職審查中運用其專業知識來協助篩除有問題的公司。
有優質公司和可觀投資機遇的市場,自然就是投資者所到之處,尤其是尋求爲管理基金或客戶提供卓越投資回報的投資經理。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將有助提升流動性及估值,繼而吸引更多優質發行人來港上市。機構投資者亦可在中小企業的首次公開發售前及上市後提供資金,以支持這些企業的增長。此外,目前證券分析師對小型股的研究可謂寥寥無幾,而機構投資者的參與將推動研究該板塊的需求,從而有助提高市場的透明度及效益。
編輯/jay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