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丫丫港股圈
作者: kyle
原標題:黃金:抓住去美元化時代的歷史機遇
4月4日10點,黃金從1980美元大漲至2025美元,刷新近一年來的新高。
突如其來的大漲,原由是當日美國公布的2月工廠數據訂單差於預期,市場預期下滑0.5%,實際下滑0.7%。該項數據是美國2月首個出爐的經濟數據,工廠訂單與經濟關聯性緊密,差於預期對應著美國2月的整體經濟數據可能將遜於市場預期。
而美國ADP小非農就業人數為14.5萬,預計20萬人,前值24.2萬人。就業壓力顯示經濟下滑,經濟衰退的可能性正在放大。

從宏觀層面來看,盡管美國通脹依然居高不下,服務業和住房項目的頑固性令人疲憊,但矽谷銀行的爆雷事件對鮑威爾敲響了警鍾。如果鮑威爾想通過繼續加息來維持高利率以抑製通脹,他將面臨兩個難題。
第一個難題是可能引發更多埋藏已久的銀行風險,銀行爆雷對經濟產生的衝擊遠高於企業利潤端的下滑。第二個較為理想的情況是,維持高利率導致企業盈利下滑,企業裁員使失業率上升,經濟衰退,但不再出現銀行爆雷,這種情況相對較好。
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下,黃金的上漲都是有利的,因為利率上升的空間有限,繼續加息可能導致經濟衰退更快地到來。黃金作為避險資產將從中受益;如果不加息,意味著美元對金價的抑製力度無法進一步擴大。
然而,我們認為,目前美聯儲周期見頂只是表面上推動黃金上漲的首要因素。
中國推動去美元化進程、全球央行大舉購金、中國助力中東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沙特和伊朗和解、產油國與美國的減產抗爭等,才是近期推動金價上漲的最重要因素。甚至隨著地緣政治的演變,這將成為未來黃金最核心的邏輯之一。
我們此前提到過,當經濟面臨危機時,黃金在經濟動蕩時期表現得比較好。但若在經濟動蕩時期再夾雜著地緣政治風險,那黃金的價值會更為凸顯,這即是“亂世黃金”出現的最優條件。
在中國推動去美元化的進程中,這個“亂世”會一直存在。在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啟人民幣貿易,產油國對抗美元的背景下,倒映著美元信用的破裂。
50年前的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瓦解。自那時起,美元主導了國際貨幣體系。然而,在50年後的今天,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各國試圖擺脫美元主導地位的趨勢,導致全球央行有意減持美元,轉向其他貨幣或商品。
當前正處於類似布雷頓森林體系2.0版本的過渡期。全球央行正在尋找替代美元的新貨幣,但新貨幣要想與美元抗衡,至少需要以5-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看,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沒有新貨幣能與美元抗衡之前,硬通貨黃金將成為各國央行在減持美元後的首選。
從數據來看,各國央行大量購買黃金已成為去美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報告數據,2022年全球央行的年度購金需求達到1136噸,較上年的450噸增長超過一倍,創下55年來的新高。僅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央行購金量就達到了417噸,下半年購金總量也超過了800噸。

2023年央行的黃金購買規模進一步擴大,1月全球央行淨黃金買入量從31噸上升至77噸,同比去年12月環比大漲192%。在黃金歷史礦山產量中,央行已持有1/5。
截至今年2月底,中國人民銀行的黃金儲備達到2050.3噸,比1月底增加了約24.8噸。自2022年11月份以來,我國央行連續四個月購入黃金,截至今年2月份累計增持黃金102.02噸。
此外,歐元區(包括歐洲央行)共計10773.5噸,占其外匯總儲備的54.5%。中國持有的黃金約為整個歐元區的1/5。
從下圖可以看到,2022年購金量最多的國家基本上與美國關系較差。值得注意的是,進入2023年之後,與美國關系緊密的國家,如歐洲地區、新加坡和卡塔爾等,都在逐漸加大黃金配置。

新加坡在2023年1-2月已購買超過40噸黃金,創下新加坡50年以來購買黃金的最高紀錄。短時間內如此大量的增持相當引人注目,去年中國全年購金量僅為62噸。
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與美國的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在軍事方面的支持。在2022年購金量排行榜中,我們發現了卡塔爾的身影,而卡塔爾與美國在軍事上也有非常緊密的關系。當與美國有軍事合作的富裕國家都開始增持黃金時,這意味著在經濟上,應當減輕對美元的配置,改變資產重心偏向美元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今年1-2月增持了39.8噸黃金。各央行在1-2月大量購買黃金,支撐了金價的下跌幅度。而在3月金價大漲時,各國央行紛紛出手買入,拋售美債。

結語
在產油國減產的文章中我們提到過,美國高通脹也受到很大的政治因素困擾。
隨著去美元化成為全球新趨勢,黃金在這個背景下獲得了獨特的時代機遇。各國央行紛紛購入黃金,減持美元資產,顯示了黃金在避險和貨幣體系中的核心地位。
誠然,美元依然是最強大的貨幣,中國與世界各國推動去美元化的過程將面臨諸多挑戰和漫長的歷程。在這個過程中,地緣政治衝突和摩擦可能會加劇,而黃金作為硬通貨,在去美元浪潮中具備獨特的投資邏輯。
時代的機遇是難得的,而基本面強勁的黃金,是不是這輪去美元化時代機遇中最好的選擇?
編輯/Jeff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