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爾街見聞
短期內股市上漲並非危機結束的指標,在“搖搖欲墜”的第一共和銀行和金融狀況指數迅速收緊的情況下,或許危機還未結束。
3月21日周二,隨著投資者情緒繼續好轉,歐美股市繼續反彈,銀行股多數上漲。
美股三大期指小幅上揚,道指和標普500指數期貨漲超0.5%,納指期貨漲0.21%。

美股盤前,銀行股多數上漲,第一共和銀行漲逾21%,西太平洋合眾銀行漲逾6%,瑞銀漲逾3%,瑞信跌近1%。

在歐洲監管部門發聲後,市場似乎已經穩定了下來,但果真如此嗎?
有分析認為,雷曼兄弟於2008年9月15日星期一宣布破產,在隨後的一周,美國股市小幅上漲,因此對於危機而言,短期內股市上漲並非可靠的指標,或許當下市場狀況為暴風雨前的寧靜。
3月20日,瑞銀收購瑞信減記AT1債券給市場帶來了巨大衝擊,為了平息事態,歐盟監管部門迅速發聲安撫投資者。美債收益率兩位數大跌至半年新低後轉漲,兩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上逼4%。
而當市場處於危機之中時,一般會導致國債收益率下降,從市場表現來看並不像處於危機之中,但在“搖搖欲墜”的第一共和銀行和金融狀況指數迅速收緊的情況下,或許危機還未結束。

暴風雨前的平靜?
媒體分析稱,銀行業危機仍在蔓延。盡管華爾街為其籌集了300億美元的現金,也遠未能挽回投資者相信第一共和銀行能夠避免進一步的災難。
昨日,第一共和銀行股價延續上周五暴跌的勢頭,周一美股午盤一度跌至11.52美元, 股價創盤中歷史新低, 日內跌幅接近50%,因股價波動過大,盤中曾觸發熔斷,暫停交易,最終收跌47.1%,收報12.18美元,也創收盤新低。

同日,媒體援引知情者的消息稱,以摩根大通CEO戴蒙牽頭討論花式注資,在為第一共和銀行注入300億美元流動性後,可能將這300以美元存款部分或全部轉為資本注入,外部注資和第一共和出售也被納入考慮範疇。
媒體分析認為,盡管投資者現在認為第一共和銀行“大廈將傾”,但這尚未轉化為對該銀行會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擔憂,而最好的解釋就是,市場有信心華爾街將達成交易,戴蒙已經控製住了局面。
其二在於,金融狀況指數近期都迅速收緊。高盛和彭博的金融狀況指數均在近期收緊,但並未到達特別極端的水平。

Gavekal Research認為這兩個廣為引用的指數存在局限性,該機構分析師Will Denyer認為,彭博金融狀況指數衡量的是貨幣和債券市場的信用利差、標普500 指數以及包括 VIX 指數在內的波動性指標,某種程度上更接近一個金融市場風險偏好的指標,而不是衡量實體經濟狀況是否有利於信貸增長的指標。
Will Denyer認為Gavekal Research的指數更能真實地衡量金融狀況,這項指數衡量了貨幣供應增長、收益率曲線、銀行業活力指標、企業投資回報率與實際投資回報率之間的利差,資產和為這些投資融資的實際成本,以及住房負擔能力。Gavekal的金融狀況指數在上周已經達到了40年來最緊張的水平。

編輯/Corr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