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春節期間出行大超預期,投資者情緒和信心加速提振,2月A股彈性看科創成長,港股彈性看內需復蘇,A股內外資接力效應會更加明顯,活躍資金接力配置資金尋找窪地,全面修復行情正在途中,建議繼續增配高彈性成長窪地。

首先,從春節期間出行恢復和市場表現來看,疫情影響幾近消失,旅遊出行人數已恢復至疫情前89%,港股表現領跑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恢復常態信心倍增。

其次,從節後高彈性的方向來看,A股的彈性來源於風險偏好和流動性修復,成長風格占優,港股的彈性來源於基本面不斷修復過程中的配置資金回流,內需復蘇占優。

最後,從資金結構和投資者行為特征來看,配置型外資在完全回補前期流出後,接下來流入速度預計會趨緩,國內活躍資金加倉是節後市場增量資金主要來源,全面修復行情下市場流動性持續擴散,預計成長窪地成為資金共識。

短期配置上,建議繼續增配機構倉位低、產業邏輯順、業績彈性大的品種,如醫藥醫療、信創和數字經濟,以及機械、化工和環保板塊當中專精特新個股。

春節期間出行大超預期,投資者情緒和信心加速提振


1)疫情影響幾近消失,旅遊出行人數已恢復至疫情前89%。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的數據,截至1月23日,國內新冠陽性檢出率已經降至4.5%,與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相比更低,如美國最新披露的周度陽性檢出率為11.4%;全國發熱門診(診室)就診人數已下降至11萬人次,較峰值下降了96.2%,國內疫情快速流行影響已基本消失。

與此相對應的是春節期間的出行和消費恢復速度大超預期,假期全國國內旅遊出遊人次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88.6%,旅遊收入恢復至73.1%。

交通運輸方面,民航、鐵路、公路旅客運輸量同比均出現大幅增長,電影消費方面,票房收入與觀影人次已基本恢復至2019年的水平,出行旅遊方面,同程旅行的數據顯示平台景區門票預訂量、用車預訂量和酒店預訂量均達到疫情以來春節預訂數據的峰值。

2)假期港股表現領跑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恢復常態信心倍增。假期港股和中概的表現亮眼,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分別上漲2.92%、5.35%和4.97%。

從結構上看,資訊科技業、地產建築業和醫療保健業的漲幅更大,分別為4.60%、3.10%和2.15%,明顯大於必選消費(1.24%)。科技、醫藥和地產明顯跑贏疫後消費復蘇,反映出當前的全球投資者針對中國市場的態度已經不再簡單地交易疫情政策放開,而是全面交易中國經濟和市場恢復常態,不斷尋找更有向上彈性的機會。

劉鶴副總理在1月17日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的講話再次堅定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恢復常態的信心,強調“2023年中國經濟將實現整體性好轉,增速達到正常水平是大概率事件”。

2月A股彈性看科創成長,港股彈性看內需復蘇


1)A股的彈性來源於風險偏好和流動性修復,成長風格占優。2月份是上市公司業績和政策的相對真空期。一方面,2022年四季度的業績因疫情影響普遍較差,年報很難有值得期待的亮點。

另一方面,政策上大概率會在觀察一季度經濟恢復情況後再做調整,預計“兩會”整體上延續中央經濟工作會定調,不會有超預期的總量層面政策,即便有政策也更多聚焦於產業層面。在業績和政策的真空期內,全球流動性環境好轉,疫後全面修復的趨勢清晰,風險偏好恢復並且資金交投更加活躍,投資者尋求的是在有限的有利時間窗口內獲取更大的彈性,並盡可能避免激烈的博弈。

從這個角度去看,消費板塊藍籌股整體29倍動態估值,成長製造板塊整體19倍,去年調整幅度大、更有長期想象空間和估值彈性的科創成長風格預計占優。

2)港股的彈性來源於基本面不斷修復過程中的配置資金回流,內需復蘇占優。港股作為全球資金定價的市場,經濟周期相關品種估值修正相較A股更為徹底,因此隨著基本面預期的不斷修復,資金回流的進程也更為持續。去年8~10月港股調整階段,離岸中國基金累計淨贖回規模達到65億美元,周度平均淨申贖率為-0.4%;今年1月,隨著內地疫情快速達峰,經濟預期快速修復,海外資金配置意願顯著提高,離岸中國基金單月淨申購規模達到58.3億美元,周度平均淨申贖率達到+0.9%。

從港股市場托管數據反映的資金流來看,托管於離岸外資機構的資金全年淨流出達4589億港幣,該趨勢自去年12月初發生逆轉,截至1月20日合計淨流入253億港幣,較2022年淨流出的規模仍有4300億港幣左右的差距。

今年海外普遍存在衰退風險,港股是少有的方便全球配置同時跟中國經濟掛鉤的市場,資金持續流入是全球配置上的需要,對於時間窗口或是短期彈性的要求並不高,預計伴隨著基本面的復蘇仍會不斷迎來增量。

A股內外資接力效應會更加明顯,活躍資金接力配置資金尋找窪地


1)配置型外資在完全回補前期流出後,接下來流入速度預計會趨緩。我們測算數據顯示北上配置型外資在1月12日左右基本回補去年三季度流出時的“缺口”。自2020年開始,北上資金在跨年階段的淨流入都在千億級別,2020、2021、2022年當年1月和前一年12月的合計淨流入規模分別為1114億元、972億元和1058億元,但對應當年全年的淨流入規模分別為2089億元、4322億元和900億元,開年流入速度和全年淨流入規模並沒有直接關聯。

2023年“跨年”階段的北上淨流入規模達到創紀錄的1475億元,但考慮到去年三季度僅配置型資金就淨流出接近480億元,剔除資金回流後跨年階段北上資金流入規模並不反常。

此外,北上資金的主動流入也與重倉板塊的估值水平有關。以食品飲料板塊為例,靜態估值在30倍以下時,北上資金的日均淨流入規模達到+2.95億元/日,40倍以上時,則降至-0.33億元/日。反觀當前,既沒有2017或2019在開年時極低的估值水平,也沒有指數納入因素。

2)活躍資金加倉料將是節後A股增量資金主要來源。2022年四季度末,公募主動型基金倉位普遍已達到歷史峰值。自去年11月基金銷售渠道相繼啟動“開門紅”以來,權益類產品累計3個月的新發規模合計為682億元,較之前3個月環比下降30.7%,較2022年同比下降71.2%,絕對規模已經回到2020年之前的水平。11月以來發行的85只主動權益類產品,平均募集規模不足4億元,最大募集規模為19.8億元,與部分產品80億元的募集上限有較大差距,目前正處於募集階段的權益類產品僅18只,若按照過去3個月的平均發行規模計算,能夠提供的增量資金規模有限。

反觀私募,整體仍有較大加倉空間。根據私募排排網數據,截至今年1月6日,倉位達到80%以上的私募產品數量占比達到58.5%,距離去年6~7月的75~81%仍有一定距離。根據對中信證券渠道調研情況,中小私募倉位在節前回升至75.8%,相較過去5年來市場熱度較高時的倉位仍有10個百分點左右上升空間,對應約2000億以上增量。

3)全面修復行情下市場流動性持續擴散,預計成長窪地成為資金共識。從公募最新持倉來看,相對低配的行業集中在醫藥和TMT板塊,醫藥、傳媒和計算機等四季度重點加倉行業持倉比例仍處於2010年以來的33%、12%和28%分位。

以醫藥為例,在2022年四季度加倉後仍僅有12.1%,如果剔除大量的醫藥行業基金,全市場基金對於醫藥板塊的配置比例僅有7.5%(高點時達到16.6%),連續5個季度處於標配以下,當前相較市場基準仍然有0.6個百分點提升空間。

從市場成交流動性水平來看,春節前日均成交額低於1000萬、3000萬和5000萬的個股占比分別為7.5%、31.6%和47.2%,仍然明顯高於正常市場狀況下4.7%、20.9%、34.5%的水平,市場流動性擴散的過程中有大量個股存在修復機會,主要分布在機械、化工和電子等行業,且普遍出現在科創板。

全面修復行情正在途中,繼續增配高彈性成長窪地


展望2月,A股彈性看科創成長,港股彈性看內需復蘇,內外資接力效應或將更加明顯,全面修復行情正在途中,建議繼續增配高彈性成長窪地。具體來看,

1)長期戰略配置上,依然建議圍繞能源、科技、國防和農業“四大安全”領域展開;

2)中期戰術加倉上,建議關注有一定業績成長彈性、相對冷門並且前期因流動性匱乏導致估值持續下修的中小市值成長股,這些個股相對更多的分布在機械、環保、化工等領域,預計將受益於全面修復行情擴散;同時,關注2023年業績有較大同比改善空間的行業,例如科技中的數字經濟,醫藥中的藥品耗材和器械,製造中的風光儲,機械和軍工板塊中細分材料和設備領域,地產鏈中建材、家居、家電等後周期品類。

3)短期品種選擇上,在內外資金接力期,建議布局機構倉位低、產業邏輯順、業績彈性大的品種,包括醫藥醫療信創等。

風險因素


疫情影響超預期;中美科技、貿易和金融領域摩擦加劇;國內政策及經濟復蘇進度不及預期;海內外宏觀流動性超預期收緊;俄烏衝突進一步升級。

編輯/lydia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