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價或成2023年光伏產業鏈主旋律。
1月6日早盤,A股一眾光伏概念股瘋狂拉漲掀漲停潮,光伏指數早盤一度漲超2.5%。
個股方面,截至發稿,海優新材漲近17%,東方日升、中信博、明冠新材、固德威等漲超10%,鹿山新材、愛旭股份、鈞達股份、福斯特等紛紛漲停。
HJT電池指數亦出現快速上漲,宇邦新材漲超15%,東方日升、羅博特科、陽光電源、海源復材、帝科股份、隆基綠能等大幅攀升。
與此同時,港股光伏太陽能全線走強,福萊特玻璃一度漲超13%,信義光能、新特能源、洛陽玻璃股份、協鑫科技等跟漲。

消息面上,受近兩日矽片價格企穩以及組件企業對於2月訂單需求情況的看好,市場信心出現恢復,多家組件企業開始臨時上調1月組件排產企劃,其中某陝西龍頭企業於1月5日下午召開提產會議,除此之外一線組件企業JK以及JA也紛紛放出提產計劃。
華泰證券研報指出,伴隨矽料產能的逐步釋放,近期光伏主材價格快速回落。預計光伏主材價格的回落有利於2023年裝機需求延續較強增長,但對光伏玻璃行業而言,當前核心矛盾仍未緩解。由於22-23年更為快速的產能增長,預計2023年光伏玻璃行業的競爭或將更趨激烈。
降價或成2023年光伏產業鏈主旋律
矽業分會近日報價顯示,本周國內單晶復投料成交均價為17.82萬元/噸;單晶致密料成交均價為17.62萬元/噸,整體價格較2021年高點跌了逾四成。市場成交情況清淡,實際訂單簽訂企業僅2-3家。因市場價格跌幅和跌速遠超預期,大多一線上下遊企業仍處於僵持觀望中。

矽片價格持續下挫。M6單晶矽片成交均價降至3.5元/片;M10單晶矽片成交均價降至3.74元/片;G12單晶矽片成交均價降至4.9元/片,M6、G12單晶矽片周環比均跌超20%。
矽料、矽片環節降價正加速向下遊電池片、組件環節傳導。矽業分會最新數據顯示,主流電池片報價在0.8-0.85元/W,環比下跌26%;組件方面,前期簽訂的組件訂單基本都在1.6元/W以上。
而實際上,光伏產業鏈價格已在2022年底驟然降溫。自2022年10月矽片價格先於上遊矽料環節出現大跌,價格戰全面開打,降價潮迅速向下遊電池環節蔓延。據中國證券報報道,由於供應端新增產能持續釋放及季節性終端需求銳減,上下遊的心理拉鋸戰變得愈加敏感,“買漲不買跌”的觀望情緒濃重。產業鏈價格仍未見底,短期內跌勢還將持續。
2023年降價將是光伏產業鏈的主旋律。不少業內人士表示,2023年光伏裝機體量會繼續增加,但由於後端電池、組件環節的擴產速度慢於前端矽料、矽片環節,前端產能會處於過剩狀態。這種情況下,降價是大勢所趨。
“從矽料、矽片到電池片再到組件,2023年會持續降價。矽料價格會回歸到正常狀態,之前30萬元/噸是暴利,未來會回歸到8萬元至12萬元/噸的正常區間。”一位業內人士說。
產業鏈利潤或將向下遊轉移
光伏製造產業鏈主要分為矽料、矽片、電池片和組件4個環節。
在過去兩年間,矽料價格漲勢凶猛,光伏行業一度“擁矽為王”。數據顯示,自2021年年初起,矽料價格從80元/千克上漲至今年第三季度的超過300元/千克,累計上漲超3倍,創下十年新高。矽料企業拿走了光伏產業鏈大部分的利潤,成為最大受益者。
據統計,今年前三個季度,矽料龍頭企業通威股份、大全能源分別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217.30億元和150.85億元,同比增長265.54%和237.23%。大全能源前三季度銷售毛利率甚至高達近74%。
剩餘環節中,矽片企業掌握一定的定價權,可以較好地將上遊矽料的漲價向下傳導,從而相應擠壓了電池片、組件環節的利潤。例如,組件廠商晶澳科技前三季度的毛利率為13.44%,天合光能前三季度的毛利率為13.45%,均相較去年同期微降。上述公司表示,毛利率的微降主要是受上遊矽料價格較高影響。
然而,業內專家認為,隨著矽料供應瓶頸逐步解除,產業鏈利潤將由上遊環節向下遊轉移,電池片和組件環節有望在產業鏈利潤重新分配中受益。
財信證券指出,“擁矽為王”的時代結束,光伏產業鏈競爭格局將重塑,行業將從供需錯配產生的價格彈性轉向技術變革的發展久期。在此背景下,多家機構建議關注電池片環節盈利修復、電池技術迭代以及光伏材料缺口等。
中信證券分析研判,2023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規模將達到1.4億千瓦。特別是隨著2023年起矽料等環節新產能釋放,成本逐步回落,此前受低收益率壓製的地面電站裝機或迎復蘇,裝機比例有望回升,預計地面電站同比增速有望達80%,而分布式同樣有望維持近40%的增速。中信證券認為,展望2023年,我們認為通過矽料價格下行來實現組件價格以及裝機成本下行,從而帶來的量增邏輯非常明確,因矽料價格下跌而出現的利潤缺口將順著產業鏈向下遊傳導。
編輯/ly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