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被當地媒體稱為「史詩級」的寒潮,給北美地區尤其是美國帶來了「40年來最寒冷的聖誕節」。
就連美國總統拜登都高聲呼籲「這不是演習,不要以為這還是你們小時候下雪的日子」。
那麽這場寒潮到底有多可怕呢?
到底有多冷?
部分地區氣溫降至-40℃。
當地時間上周五(12月23日)開始一場規模罕見的寒潮席卷了美國、加拿大大部地區。
在美國東北部的紐約州伊利縣布法羅市積雪已經厚達60厘米,伊利縣官員說「當天的暴風雪可能是當地有史以來最猛烈的一次」。
當地時間12月24日,全美多地仍然持續嚴寒,東北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預報最低氣溫為-13℃。打破1983年創下的聖誕節前夕低溫紀錄,而首都華盛頓的氣溫也創下1989年以來同日最低紀錄。

這一天,東南部的佐治亞州及墨西哥灣沿岸得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亞拉巴馬州和佛羅里達州都發布了低溫預警。
美國國家氣象局表示,「建議」或「警報」級別的預警範圍覆蓋超過2.4億,占美國人口約三分之二,是有史以來範圍最廣的之一。

美國國家氣象局25日稱,除西南部加利福尼亞州等少數地區外,美國絕大多數地區氣溫下降至低於正常水平。
甚至素來溫暖的得克薩斯州喬治亞州和佛羅里達州也不例外。
災害影響有多大?
交通、供電遭遇「大危機」。
美聯社等媒體報道稱因「風暴炸彈」(Causes Bomb)帶來的這場「至少10年未遇」的「史詩級」嚴寒和暴風雪給美國及加拿大的交通、能源、人員等造成嚴重影響。
交通方面美國人的「洋春運」聖誕假期因這場寒潮變得一片混亂。
12月22日至25日全美逾萬個航班被迫取消或延誤為此,西南航空、美國航空美聯航和達美航空等美國主要航空公司都發布了全美各地「旅行豁免」,免除了旅客受惡劣天氣影響造成的航班改簽費。
同時,加拿大數千個航班延誤或取消,就連位於通常較溫暖的西部維多利亞、溫哥華等機場也未能「幸免」。

陸上交通同樣受到影響,北達科他、南達科他、俄克拉何馬艾奧瓦等州報告道路結冰、暴風雪能見度幾乎為零的情況。
在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安大略省、魁北克省東部的大西洋省、新不倫瑞克省以及西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等許多地區,也不同程度出現交通中斷鐵路運輸延誤等問題。

能源供應方面,據美國一家監測供電狀況的網站發布的數據,截至美國東部時間24日上午,寒潮導致超過170萬居民和商業用戶斷電。
一家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覆蓋美國東部約6500萬人用電的電力公司表示:由於發電廠在寒冷的天氣中難以運營,聖誕節假期其電網覆蓋區域內許多地方不得不選擇「輪流停電」。
同時,因為停電得州的電費已經升升了400%,這對於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美國民眾而言無疑是又一重打擊。

這場災害也造成了人員傷亡,據美聯社報道,全美多地共計至少18人因這次惡劣天氣死亡,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統計的死亡數字則為23人死亡,原因包括能見度差、道路濕滑導致的車禍低溫或生病無法及時獲得救治等。
什麽引發了「史詩級」寒潮?
「風暴炸彈」是個咩?
美國和加拿大氣象學家表示,此次席卷大半個北美的寒潮與來勢洶洶的「風暴炸彈」有關,而其成因則較為復雜:最初在北極白雪皚皚的冰面上形成了一個空前強大的低氣壓隨後,大氣層中部和上部出現了強大且不穩定的急氣流,這個巨大的「冷槽」自西北而東南迅速橫掃了加拿大和美國的大部分地區。
我國氣象部門運用風雲氣象衛星等進行監測早在12月23日就指出「受北極高壓影響加拿大西部的極寒氣團沿落基山東麓南下將席卷美國本土造成北美大部降溫」

風雲氣象衛星監測顯示,2022年12月23日至25日,受極區冷空氣南下的影響,北美等地出現強寒潮天氣過程。

FY-3D氣象衛星850hPa日平均溫度監測顯示,冷空氣逐漸南壓受其影響北美部分地區溫度大幅降低,其中美國東北部降溫較明顯。

此外,美國一些地理學家指出,北美較大的山脈多是南北走向,如西部的落基山脈東部的阿巴拉契亞山脈都是如此,兩大山脈之間是寬闊的低海拔高原和平原這種地形很難抵禦大型冷空氣的急襲。
當北極冷空氣繼續南下遇到南方更溫暖潮濕空氣時,就會迅速激發「風暴炸彈」這種威力巨大的強對流天氣,會導致大氣壓在24小時內驟降。
由於冷暖空氣激烈碰撞,強對流發生在水汽豐富的雲團上方,便往往會帶來災難性的強風、暴風雪和強降雨。
應對及思考為何超級寒潮頻現?
此次災害影響較大也與當地應對措施有關,據美聯社報道,在美墨邊境東段一些拉美難民較多的城鎮防寒問題較為突出,因為這些城鎮素來冬季氣候溫暖對突如其來的嚴寒缺乏準備。
而來自熱帶、行囊簡單的拉美難民禦寒能力又普遍低於美國本地人,美國東部一些大城市的應對也不甚理想,紐約州州長霍赫爾甚至稱「當地所有消防車都困在了雪中」。

美國不少專家指出,2021年底至2022年初,北美也曾出現類似「風暴炸彈」天氣。
過去兩年間,北美出現冬季極其寒冷,夏季又空前炎熱的極端天氣,這與「拉尼娜現象」較以往嚴重關系密切,而從深層次考慮則與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有關。
在極端天氣日益頻繁的當下,人們在關注其影響的同時更需重視的是:人類社會應該如何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影響就像那句人們常說的話一樣——不要等到那片雪花真的落在我們自己肩頭的時候才意識到它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
編輯/ru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