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ile_put_contents(): Write of 17387 bytes failed with errno=28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var/www/stock/function.php on line 247
2022年香港金融市場回望:多項業務逆市顯韌性

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2022年香港金融市場回望:多項業務逆市顯韌性

最後更新:

中國基金報記者 葉詩婕

見習記者 郭玟君

展望2023年,無論是市場的規模擴大,還是製度及產品的創新,香港金融市場依舊非常值得期待。

2022年是極不尋常的一年,通脹高企、地緣政治衝突、能源危機、疫情衝擊以及美聯儲持續加息等,都給經濟金融發展帶來極大衝擊。

在震蕩之中,香港特區政府一方面積極推動擴大“互聯互通”等舉措,不斷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強化作為內地與世界的“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另一方面,著力促成規則創新及金融科技與綠色金融的發展,保持在多個金融細分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可謂“亂雲飛渡仍從容”。

展望2023年,無論是市場的規模擴大,還是製度及產品的創新,香港金融市場依舊非常值得期待。

IPO市場展現韌性


2022年,全球首次公開招股(IPO)大幅減少,但香港市場較國外其他市場顯得頗有韌性,下半年IPO呈反彈趨勢。據港交所數據,截至11月30日,共有69只新股上市,集資額達878億元,其中42只新股於下半年上市,數目幾乎是上半年的兩倍。其中新經濟行業的IPO,占期內集資額的72.7%。

展望2023年,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預測,香港將會有110只新股,預計融資額約為2300億港元;預計更多內地企業將會以H股形式到港上市,很多企業將成為A+H上市公司。

安信國際證券(香港)有限公司跨境投行業務線董事及主管朱江表示,香港未來一年應當重點提升市場流動性,包括在交易製度上加強與境內互聯互通以吸引“北水”,盡快推出專特科技上市新規(18C),更新完善上市製度以吸引國內外資本。

衍生品市場持續活躍


香港歷來擁有亞洲首屈一指的衍生品交易市場,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

2022年,香港衍生產品成交量依然維持強勁增長,期貨日均成交及衍生產品市場多項產品刷新了記錄。港交所數據顯示,2022年前十一個月,期貨及期權平均每日成交量較去年同期上升9%,達到逾12.96萬張合約,其中最受歡迎的人民幣貨幣期貨平均每日成交量較去年同期升68%,達到近1.85萬張合約。

香港衍生產品多樣性進一步豐富。8月,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衍生權證在港交所上市,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離岸A股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11月,港交所推出恒生科技指數期貨期權,並對現有恒生科技指數衍生產品進行多項優化。根據香港證監會數據,截至今年9月30日,受該會認可非上市結構性投資產品按年大增60.3%,達234只。

2022年,香港衍生品機製也在不斷拓寬。7月,推出香港與內地利率互換的市場互聯互通合作(“互換通”),展望未來,港交所表示,正在進行國債期貨以及人民幣交易櫃台做市商機製的籌備工作,有望在2023年陸續推出。

上市製度改革穩步推進


港交所上市製度改革與創新的步伐在2022年也從未停歇。1月1日,香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製正式推出。截至目前,已有14家公司遞交了申請,其中4家已完成上市。

10月19日,香港聯交所刊發《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製度谘詢文件》,建議擴大香港現有上市製度,允許特專科技公司赴港上市(18C)。這是2022年香港上市製度改革最重大的事件。

展望2023年,朱江表示,18C很有可能在2023年上半年推出。若最終通過,將對於香港金融市場影響重大。朱江認為,此次進一步改革吸引全球優秀的前沿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一方面能夠有效支持科技企業獲得融資,加快金融與科技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新增的上市公司種類能為投資者帶來更多選擇,增大投資範圍。

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地位日益強化


香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發展香港成為亞太區首選的國際資產和財富管理中心。香港有限合夥基金製度(LPF)作為其中重要一環,於2020年8月正式推出後發展迅速。根據香港有限合夥基金協會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兩年間已有近600個LPF在港注冊,LPF發展日益蓬勃。

2022年,香港特區政府也不遺餘力地與內地監管部門合作,9月,香港特區政府和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前海深港風投創投聯動發展的十八條措施》,從拓寬投資範圍、簡化申請流程、增強跨境調撥資金靈活度等多方面入手,推進香港LPF與前海的外商投資股權投資管理企業(QFLP)試點機製對接,並促進深港私募股權投資市場聯動發展。

香港有限合夥基金協會創會會長、金杜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兼香港基金業務主管江競競表示,隨著特區政府繼續優化現有的製度,更多直接或間接推動香港基金及資產管理行業發展的政策相繼出台,步入2023年,香港的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必將迎來新的一輪增長。

綠色金融創新多管齊下


香港政府高度重視綠色和可持續金融。2022年,香港特區政府、金融監管機構與業界多管齊下,推動香港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發展。

3月,首只碳期貨ETF——中金碳期貨ETF上市。5月,香港特區政府發行首批200億港元的綠色零售債券。10月,港交所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交易平台推出,交易可以港幣、人民幣計價。

而香港ESG基金規模也穩步增長。根據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數據,截至9月30日,共有154只獲證監會認可的ESG基金,較去年同期在增長了61%,總資產管理規模達9679億港元。截至今年10月底,特區政府已向超過160筆在港發行的綠色和可持續債務工具,批出近1.5億港元資助。

製度建設方面,香港證監會於8月發布了《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議程》,該會也正與港交所合作,以製訂一套適用於香港上市公司及旨在遵照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所訂的全球基準性準則的氣候匯報框架。

展望未來,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常青ESG研究組聯席董事賈菁薇表示,2023年香港離岸市場上的貼標債券市場將繼續快速發展,發行人種類將呈現多元性,中歐共同分類目錄也有望在2023年完善,獲得市場參與者更多關注與認可。

她還表示,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交易(CCER)在2023年有可能推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參與碳金融產品交易,在創建大灣區碳市場自願減排體系中將扮演重要角色。

金融科技改革大刀闊斧


金融科技向來是香港的優勢產業,2022年其發展也繼續再創高峰。8月~9月期間,香港金管局參與的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項目成功為企業客戶在平台上用多國中央銀行數字貨幣進行了真實的直接結算,標誌著該項目從實驗階段邁向試行階段。

10月31日,香港特區政府正式發布《有關香港虛擬資產發展的政策宣言》,就在港發展蓬勃的虛擬資產行業和生態圈,闡明政府的政策立場和方針。同日,香港證監會發布《有關虛擬資產期貨交易所買賣基金的通函》,考慮允許以虛擬資產為基礎的ETF主要通過期貨合約在香港公開發售。業界將之視為香港向虛擬資產市場傳遞出積極的信號。

12月16日,亞洲首批加密資產ETF——南方東英比特幣期貨ETF及南方東英以太幣期貨ETF在港交所正式上市。

香港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對記者表示,數字資產對實體經濟有著實際和明顯的影響,此發展趨勢已無可避免。香港特區政府的著眼點是在價值數百萬億美元的資產代幣化市場,如何將龐大的傳統資產代幣化才是香港虛擬資產行業最大的發展機遇。

展望未來,梁瀚璟表示,特區政府和監管機構正研究推出各類試驗計劃,以測試虛擬資產帶來的技術效益,並嚐試把有關技術應用於金融市場,包括綠色債券代幣化、數碼港元、傀儡戶口網絡分析和一站式跨境沙盒平台等。

編輯/Viola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