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第一大鎳生產商——青山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青山集團」),首個IPO項目是一家鋰電企業。
近日,瑞浦蘭鈞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瑞浦蘭鈞」)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書,聯席保薦人為摩根士丹利與中信證券。
招股書資料顯示,瑞浦蘭鈞是一家鋰離子電池製造商,專注於動力和儲能鋰離子電池產品。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在2021年按新能源應用的裝機量計算,瑞浦蘭鈞為中國第六大鋰離子電池生產商。
很難想象一家創業公司在成立5年時間內躋身十大鋰離子電池生產商,不僅獲得IDG資本、深創投等明星創投機構加持,在上市前還獲得上汽集團以22億元領投產業輪融資,投後估值為248億元。
瑞浦蘭鈞的「耀眼」,正是青山集團一手托舉而成。為了打造「鎳鈷礦產資源開采-濕法冶煉-前驅體-正極材料-電池應用」新能源全產業鏈,青山集團結合其自身的礦產資源,在新能源領域進行投資布局的首家且唯一一家從事電池製造的企業瑞浦蘭鈞。
有意思的是,青山集團正是今年初足以載入金融史「倫鎳逼空事件」的當事方,青山集團作為世界500強被冠以「鎳王」之名,是全球最大的不鏽鋼製造商和金屬鎳生產商。
「碳酸鋰價格每上漲10萬元,將影響蔚來汽車毛利率2個百分點。」11月10日,蔚來創始人李斌在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談到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下遊終端廠商的影響。今年3月,理想汽車CEO李想在社交平台表示二季度電池成本上漲的幅度非常離譜。
鋰電池產品的原材料主要包括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隔膜及電解液,而碳酸鋰,正是磷酸鐵鋰正極的一種主要原材料。
據$瑞浦蘭鈞(臨時代碼)(810457.HK)$招股書披露,2019年、2020年及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原材料成本分別為1.357億元、53.71億元、16.62億元及30.888億元,占同期銷售成本的55.1%、67.5%、68.3%及74.3%。其中碳酸鋰更是在上半年占銷售成本39.4%。
原材料價格作為銷售成本的主要消耗方,對毛利有直接影響。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9年,碳酸鋰的平均價格分別為每噸7.12萬元,2020年時,碳酸鋰供應過剩,價格大幅下跌每噸4.71萬元,瑞浦蘭鈞在2020年錄得毛利潤為1.111億元。
然而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碳酸鋰漲了近十倍,截至2022年6月30日,每噸價格更是達到46.12萬元。
主流電池廠商如寧德時代等曾多次動態調整部分電池產品報價,將成本增幅轉嫁給車企。但瑞浦蘭鈞表示,作為行業新進入者,並無議價能力,2021年11月後,才開始與客戶訂立補充協議,開始調整定價,並於2022年第二季度,在與客戶的合約中引入價格調整機製以應對原材料價格波動。
但由於瑞浦蘭鈞的調價步伐慢於價格漲幅,在生產效率提高,也就是每瓦時製造成本0.07元和直接勞工成本每瓦時0.05元均是下降情況下,2021年及截至2022年上半年毛利潤仍分別虧損3.249億元及1.413億元。
而按照招股書中敏感性分析,原材料平均價格的假設性下降-5%,瑞浦蘭鈞將增加1.54億元毛利潤,將毛利潤虧損扶正。
這並不是一條難以逾越的道路。
招股書披露,上半年瑞浦蘭鈞動力電池產品已錄得5.0%的毛利,而儲能電池方面,瑞浦蘭鈞在2022年上半年,已完成儲能電池產品大額訂單的價格機製調整。瑞浦蘭鈞在招股書中直言道:「負面影響已予緩解……能夠於截至2022年10月31日止四個月錄得毛利。」
值得注意的是,瑞浦蘭鈞在動力電池領域,客戶包括上汽、東風、零跑汽車、合眾汽車、合創汽車及新興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威睿電動等,儲能電池主要客戶包括浙江艾羅、陽光儲能、古瑞瓦特及固德威。
瑞浦蘭鈞業務線十分清晰,主要分為動力電池產品與儲能電池產品。兩大產品線營收貢獻均在4成比例以上,且儲能電池產品以低於市場均價的方式跑馬圈地,增長勢頭較猛。
2019年至2021年,瑞浦蘭鈞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3億元、9億元和21億元,淨虧損分別為1.1億元、5328萬元和8億元。今年上半年,瑞浦蘭鈞的營收大幅攀升至40億元,同時虧損額也已達7億元。也就是說,瑞浦蘭鈞三年半報告期內,虧損額度接近17億元。
銷售成本過高是虧損的主要原因。瑞浦蘭鈞解釋稱,主要是因為原材料的價格波動、產能爬坡致生產能力以及規模效益需要時日方能完全建立和發揮出來、生產效率需提高等等。
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恰好均在於青山集團。
青山集團通過直接控製或股權投資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努力打造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涵蓋鎳、鋰及鈷的開采及精煉等上遊資源,正極材料、正極前驅體、負極材料、隔膜及電解液等中遊資源。
為了確保主要原材料的供應穩定,瑞浦蘭鈞計劃利用控股股東青山集團在鎳、鋰及鈷的開采及精煉,以及產業價值鏈上遊的獨特戰略資源。瑞浦蘭鈞透露已與青山集團的附屬公司永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永青科技」)技訂立框架協議,三年協議期內,青山集團將按不遜於現行市價的條款向瑞浦蘭鈞供應鋰化合物、三元前驅體、隔膜及石墨。
在提高生產效率上,瑞浦蘭鈞認為,青山集團在大規模生產鎳和不鏽鋼的優勢,有助於該公司在工廠建設和產線布局上綜合節約投資和運行成本,通過工藝設備、生產流程以及產線布局的優化,在保證高精密的同時又實現了降低生產成本,從而在未來「TWh時代」搶獲先機。
瑞浦蘭鈞認為,每瓦時製造成本0.07元和直接勞工成本每瓦時0.05元,溫州一期新工廠在十個月的建設後試生產,均為上述策略的體現。

此外在市場拓展方面,瑞浦蘭鈞的目標是於2025年底前達成150GWh以上的產能。「我們計劃於2024年底前擴大嘉善工廠的產能至32GWh,擴大溫州生產工廠的產能至50GWh。計劃於佛山及柳州建立新生產工廠,計劃產能分別為30GWh及20GWh。」
瑞浦蘭鈞同時還在計劃在歐洲、東南亞及南美洲等地區建立生產工廠。「我們能夠利用青山集團於印尼在產業鏈上遊的各種戰略努力,並把握東南亞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南美洲,我們有意建立電池包生產工廠,並打入美洲市場,同時發揮青山集團的現有業務優勢。」瑞浦蘭鈞在招股書中如此寫道,「青山集團業務的廣泛覆蓋未來將為我們提供廣泛的合作機會。」
據招股書披露,青山集團持有永青科技51%權益,其提供永青科技持有瑞浦蘭鈞的股本中約62.6%權益,包括約50.4%直接權益和通過溫州景鋰持有的約12.2%間接權益,溫州景鋰的普通合夥人為瑞途能源(永青科技的全資附屬公司),而青山集團受創始人項光達最終控製。
瑞浦蘭鈞的招股書,在圍繞著青山集團做鋪設。
但與諸多內部孵化IPO項目不同的是,當前瑞浦蘭鈞來自青山集團的關聯交易尤其是營收方面占比較低。
截至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上半年,有瑞浦蘭鈞向青山集團及其聯系人出售的電池產品的過往交易金額分別約為1.072億元、130萬元、1530萬元及9770萬元,占營收比重較低,今年上半年不足2.4%。尤其是五大客戶,雖然收入占比在2022年上半年達到47.6%,但均非關聯客戶。
關聯交易金額從今年開始將大幅變動。瑞浦蘭鈞招股書中,在2022年及2023年臨時向青山集團或其聯系人提供若幹電池組件,以使其供應予電動汽車製造商,預計截至2022年的交易金額將大幅增加,為5.424億元,預計截至2023年交易總額將約為41.04億元。
瑞浦蘭鈞表示:「為與青山集團及其聯系人的長期合作,有助我們繼續開拓鋰電池市場,並提升品牌聲譽。且定價,無論如何不會低於本集團向獨立第三方提供的價格。」實際上,瑞浦蘭鈞的定價越高,越有利於其利潤的改善。
與此同時,瑞浦蘭鈞向青山集團采購金額也出現變動。
截至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上半年,瑞浦蘭鈞向永青科技及其聯系人采購的原材料的過往交易金額分別為0元、約1620萬元、2.122億元及4430萬元。
不過,截至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向永青科技及其聯系人采購的原材料的計劃年度上限分別為38.25億元、111.25億元及166.42億元。
原材料的采購價格同樣影響著瑞浦蘭鈞銷售成本進而影響利潤表現,瑞浦蘭鈞表示,定價基準將經參照且不遜於上海有色網所列的相關原材料交易價格按公平基準厘定。
業內人士認為,瑞浦蘭鈞IPO的下一步,扭虧為盈或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