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ile_put_contents(): Write of 30785 bytes failed with errno=28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var/www/stock/function.php on line 247
浙商宏觀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奪回失去的牛市

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核心觀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分析了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並定調部署2023年經濟工作。綜合研判,我們預計2023年GDP增速目標將設定為5%左右,考慮有效需求的修復以及貨幣、財政、產業等政策協同發力,2023年GDP實際增速預計5.1%,略高於預期目標。

我們認為,政策層面更多意在引導恢復市場主體的信心和改善社會心理預期。預計後續政策將著重從提振發展信心入手,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能,核心是利用貨幣、財政、產業和科技政策實現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

 一、預計2023年經濟增長目標5%左右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努力實現明年經濟發展主要預期目標」,這意味著在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方面均有可能設定相應的預期目標,也對應於明年經濟工作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三項核心任務。近年來,除2020年受到超預期衝擊外,每年政府工作報告對GDP增速目標設定基本上按0.5個百分點逐步下移(2018年目標為6.5%,2019年目標為6%-6.5%,2021年目標為6.0%,2022年為5.5%)。

我們判斷,在考慮明年市場主體信心得到提振帶動實物工作量的形成,疊加2022年下行壓力增加帶來的低基數效應,供給和需求兩端將持續向潛在增速收斂,大概率可實現5%左右的增速目標,預計2023年GDP增速5.1%左右。

二、財政預計提高赤字率,著力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中央經濟工作會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在有效支持高質量發展中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我們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強度,我們預計2023年赤字率安排有望上調至3.2%,對應赤字規模達到4.1萬億,廣義財政支出規模與2022年較為接近達到40萬億元左右,支持高質量發展財政重點布局三個方面,其一,服務二十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文化強國、體育強國和健康強國」的中長期目標,科教文衛、交通運輸和城鄉社區是支出重點。其二、兜牢三保、鞏固抗疫成果決定了社保就業及衛生健康仍然是重要的財政支出方向。其三,二十大強調「統籌發展與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預計公共安全、外交與國防支出相關支出也會增加。此外,我們提示,著力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也值得關注,在房地產債務風險仍存和房地產業還未進入平穩發展階段時,需避免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出現風險,防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重要前提。

三、貨幣政策精準有力,結構性特征加強


本次會議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支持力度」,在分析房地產問題時提到「滿足行業合理融資需求」,在投資問題上會議提出「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發展規劃重大項目的融資支持」。總體看,貨幣政策維持了政治局會議「精準有力」的表述,我們認為意味著2023年貨幣政策在總體穩健的基調下,更加強調結構性發力,即精準滴灌、定向支持。

我們堅持年度策略報告《萬里風雲,峰回路轉》中的觀點,即2023年總量性寬鬆工具如全面降準、降息較難出現,貨幣政策將以結構性調控為主,預計央行繼續引導銀行加大對製造業、科技、小微、綠色等領域的信貸支持,也可能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也將繼續維穩基建重大項目資金投放、拉動地產領域邊際增量。工具上,預計2023年初仍有較強穩增長保就業訴求,央行可能采取定向降準,此外全年關注各領域再貸款、再貼現、PSL等結構性工具,其中,PSL自2022年9月以來大幅增長,預計後續將有延續;政策強化綠色領域資金支持,預計碳減排支持工具將在雙碳的推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且存在其支持領域或主體擴圍加碼的可能性;此外,央行或將繼續發揮MPA考核的結構性引導作用。

四、產業政策發展與安全並舉,安全創造需求


本次會議再次強調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二十大以來,產業政策將安全提升至與發展相當的高度,我們認為,安全也能夠創造需求。一方面,為確保糧食、能源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需要相關領域補短板、擴產能,這將形成相應的投資,如糧食安全加強種業、儲備體系的投資建設、能源安全需要傳統能源及新能源「先立後破」帶來投資,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創造製造業強鏈補鏈(半導體和機床母機)的投資。另一方面,為保障經濟平穩運行的安全性,使得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在面對外部衝擊時能保證產量的正常供應,必然需要其產能存在一定冗餘度,從而創造相關的投資需求。

會議指出,要推動「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強鏈補鏈以及在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過程中鍛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既需要科技創新和金融支持。我們認為,科創板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這一良性循環的關鍵,資本通過科創板支持「硬科技」企業,讓科技創新更好地落地應用於產業,激發創新潛力、產業發展活力。

五、民生領域注重保障青年就業,延遲退休應對老齡化


會議要求,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1月份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仍高達17.1%,顯著高於歷史同期水平,一方面,高校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勞動力市場供給壓力顯著上升,2023年高校畢業生人數預計達到115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另一方面,就業市場有一定結構性錯配,製造業招工難和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同時存在。我們認為,為保障青年就業將更大力度開拓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支持平台企業創造就業,另外也要充分發揮公務員、事業單位、「特崗計劃」「三支一扶」等政策性崗位吸納作用。

會議指出,適時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我國15-64歲人口2013年達峰後開始回落,人口撫養比顯著上升,實施延遲退休有助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勞動參與率,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

六、新階段疫情防控重點發生變化,重點是防重症


對於疫情防控,會議提出「要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因時因勢優化疫情防控措施,認真落實新階段疫情防控各項舉措,保障好群眾的就醫用藥,重點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礎性疾病群體的防控,著力保健康、防重症」。

我們認為,我國疫情防控已走向動態優化新階段,更加強調科學、精準,盡量不以靜態管理為代價來控製疫情,新階段疫情防控的重點發生變化,核心在防重症。依據感染者科學分類收治原則,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症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離,政策強化保障群眾基本購藥需求;與之相對應,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是重點關注群體,當前國家衛健委已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特別是合並基礎疾病及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進行摸底調查,並根據其基礎病、年齡以及疫苗接種情況等進行分類,進一步實施分級分類管理,核心在保健康、防重症。「20條」及「新十條」優化措施推出之後,全國主要省市陸續公布進一步優化疫情防控的措施,我們認為未來疫情防控措施將持續優化,預計隨著疫情流行期渡過,形勢平穩轉段,社會秩序有序趨穩,人的流動有望逐步修復。

七、優先擴大消費,增加居民收入


會議強調,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通過穩定收入預期的方式促進消費。二十大報告指出,「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我們認為,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渠道有三:其一,勞動力要素。保障和提升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推動以工代賑,有一定概率會增加個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或額度。其二,土地要素。進一步盤活土地要素,有序推動農村宅基地出租、流轉、抵押,促進農村居民從土地獲得財產性收入。其三,資本要素。豐富居民可投資金融產品,如股票、基金、養老金等;推進農村集體產權製度改革,探索股權流轉、抵押和跨社參股(參股其他集體企業或經濟合作社)等新模式。

會議指出,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等消費。我們認為,有一定可能性推動綠色智能家電、環保家具、新能源汽車下鄉;鼓勵地方加大置換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力度,並增加號牌指標投放;積極推廣社區居家養老新模式,「托老所」式社區養老將得到進一步發展。

八、製造業與國家安全相結合,補短板自主可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圍繞製造業重點產業鏈,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實現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的過程中,催生了一系列資本開支需求,例如半導體、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

2022年以來,製造業投資增速保持穩定對穩經濟、調結構、補短板發揮了重要作用。製造業是國家安全能力建設的重要抓手,在統籌發展與安全的背景下,國防軍費開支的增長也會對製造業投資形成有效支撐。此外,預計2023年將進一步發揮「鏈長製」的引領作用,通過「畝均論英雄」等一系列有效激勵方案,引導要素和資源向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新興行業聚集。我們繼續提示,把握產業基礎再造和強鏈補鏈兩條主線。

九、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民企發展壯大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穩增長、保就業、促民生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對疫情衝擊與國際經濟環境惡化的雙重影響,不少民營企業舉步維艱,會議用明確的態度傳達「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民企發展壯大」,有利於穩定民企信心。

我們認為鼓勵民企發展壯大的重要抓手是保護產權和企業家權益,產權保護是民企生存與發展前提與保障,企業家權益是提高企業活力與創造力的關鍵所在,預計2023年政策端在緩解企業融資難稅費高、營造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方面會有積極舉措落地,如近期深圳、北京、杭州等地相繼推出惠企紓困措施,幫企業減輕負擔;輿論端,也會充分發揮主流輿論陣地作用,持續優化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環境。

十、大力度吸引外資和加入高標準經貿協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應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與《擴大內需戰略綱要(2022-2035)》中提出的:「發揮對外開放對內需的促進作用」相呼應,其中重要的抓手便是提升利用外資水平。製度上應推進投資便利化,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方向上應鼓勵外商投資中高端製造、高新技術和現代服務產業,鼓勵外資企業進一步融入我國創新體系,助推我國產業升級。

除此之外也應積極推動加入高標準經貿協議,重點關注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等高標準經貿協議,一方面可以通過高標準的貿易協定加速我國供給側改革,另一方面也可提升利用外資水平。

十一、新發展模式公用事業化概率大,短期出台更多需求側維穩


從發展方向看,本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推動房地產業向新發展模式平穩過渡」。我們曾於前期報告指出地產中長期規劃(即新發展模式)的方向是公用事業化,我們預計成文規劃可能在2023年兩會後出台並進一步明確市場預期。

從需求政策看,繼續明確「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我們預計短期從維穩角度考慮將有更多針對改善性需求的限購限貸政策將進一步放開。5年期LPR也有進一步調降空間。

從工作重心看,當前地產的核心工作仍是「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同時會議指出應「有效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這一表述進一步明確我們前期觀點,我們認為當前的政策導向是「保項目+階段性保主體」。前者仍是當前地產政策的重心所在;後者主要針對部分核心民營地產龍頭或焦點企業開展,核心目的在於防風險。

十二、不確定性預期走向確定,市場逐漸走向牛市


我們在10月提出擾動市場的四大宏觀因素,隨著優化疫情防控政策、新發展模式出台預期、美聯儲政策利率接近本輪預計利率終點、地緣政治衝突逐步緩和等邏輯逐步演進,不確定性逐步淡化,後續重點關注房地產新發展模式的落地、「新二十條」和「新十條」等優化政策措施的落實和推進、聯合國定義「大流行」結束、歐洲能源危機與債務危機的潛在風險、金融穩定壓力和通脹回落可能促使美聯儲調整政策傾向,我們預計,在不確定性預期逐步走向確定性過程中,權益市場也將迎來新的轉機,市場將逐漸走向牛市。

風險提示

新冠肺炎疫情超預期;大國博弈超預期;全球通脹超預期上行。

編輯/emily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