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E藥經理人
投資人士表示,募資難的問題還是得等明年市場徹底起來之後,牛市中段才會好。二級市場上回暖明顯,主要因為大家都提前有一個預期和反饋。「苦日子」並沒有結束,裁員、關廠的「風暴」不會隨著疫情防控放開而終止。
最新防疫動向,除了不再對來滬返滬人員實施「落地檢」「三天兩檢」等,12月9日起上海全市對密閉娛樂場所、餐飲服務場所也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隨著各地常態化核酸檢測的陸續叫停,連續三年的疫情周期接近尾聲已經近在眼前,這兩天B站上的熱門都是「我陽了」。
出門成了交流中出現率極高的關鍵詞。二級市場的分析師們在計劃著出門,從參加上市公司的電話會改成奔赴現場,去實地了解企業的業績趨勢況,投資人在計劃出門,畢竟投資不光是投項目,還要考察創始人。
結束這個漫長的「寒冬」後,生物醫藥會再次起飛嗎?
一名醫藥行業投資人告訴我們,自己最近已經在大量的調研南方公司,尤其是疫情期間被低估的港股公司,期待未來一年能從此前被錯殺的企業中「掘」出金子。
樂觀者正在期待收獲,上述投資人看來,二級市場的回暖很明顯,當然這一切都是在疫情防控回到正軌,醫藥企業出海預期良好的反饋之上。銳得麥創始人兼CEO付萌同樣表示,疫情後投資環境會適度回暖,但是這一輪「冬天」恰好也是創新藥洗牌、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三年,這種改變不會隨著疫情放開而改變。付萌提到,擁有領先創新技術和商業邏輯清晰的biotech,明顯正在搶占空出來的市場,未來兩年這種趨勢會更為明顯。
相比二級市場的熱情反饋,一級市場的「冷暖」回調明顯要慢一點,有投資人表示,比起股價沉浮,一級市場還是要看產業信號。近日,浙江商務廳組建了首個境外商務團,其中不乏醫藥企業,組團去國外「搶單」。
有從業者表示謹慎樂觀,「任何產業來說都一樣,有些當時的機會一旦錯過很難找補。很多事要從頭再來。」
同樣的,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在強調,「苦日子」並沒有結束,裁員、關廠的「風暴」不會隨著疫情防控放開而終止。
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坦言,從短期來看募資好轉的情況並沒有太普遍的跡象,疫情過後,大家越來越回歸產業做藥的邏輯,而不是像原來都在講故事的階段,這一輪疫情結束後,故事也沒有那麽好講了。
有悲觀者預警,2023年或許才是日子真的難過的一年,少了疫情這層「遮羞布」,兩極分化會更加明顯,一定有不少廠開始宣布大規模裁員,倒閉。經歷疫情後投資人的想法也確實改變了,融不到錢的還是融不到。
這並不可怕,巨鯨沉落,又會組成新的生態。
疫情後的新周期,此前降速的醫療產業這艘巨輪會給我們以驚喜還是失望,又會駛向何方?
01 二級市場回暖明顯,牛市已經啟動?
「牛市已經啟動了」一位長期在二級市場從事投資的基金經理表示。
二級市場回暖明顯,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從2022年國慶假期結束,港股和A股就開始啟動回調步伐。
據Choice數據,10月10日至今,剔除10家缺數據的公司,在A股463家生物醫藥上市公司中,只有40家公司未實現漲幅,占比8.64%;超過九成的公司在這一期間呈現不同程度的市值正增長。

從漲幅來看,有一半的公司(232家)股價漲幅超過17.92%,你回本了嗎?
其中,包括眾生藥業、以嶺藥業、特一藥業、亨迪藥業、中科美菱在內的5家公司市值漲幅超過了100%,最高的中科美菱漲幅為365%。值得關注的是,5家翻倍公司中有三家為中藥公司。尤其近日防控政策調整後,包括連花清瘟膠囊等在內的幾個品種均在國內多地賣斷貨。
港股方面回暖更加均衡一些。據Choice數據,上述期間在97家港股生物醫藥公司中,僅有18家公司市值下跌,比例不超過20%。八成以上的公司都在上漲,並且有一半的公司(48家)漲幅超過了20%,其中13家公司市值漲幅超過了50%,這些公司多為Biotech。
漲幅前三甲分別為三葉草生物、康希諾生物、東陽光藥,其中三葉草生物市值已翻倍,約為42億元,該公司主要受益於新冠疫苗的獲批。
一位二級市場調研的調研者,在大量調研走訪公司的過程中發現,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港股的Biotech被嚴重低估。
不過,回暖是一個過程,二級市場走在了最前面,一級市場大致還要滯後半年。
02 藥企IPO熱情,再次被點燃?
和二級市場連帶反應最直接的當屬IPO數量,隨著疫情放開,此前一夕之間被按下「暫緩鍵」啟動,多家藥企亦開始緊鑼密鼓的籌備上市。
據E藥經理人不完全統計,單12月份過去的這一周,有IPO新動態的藥企就不在少數。康方生物將在科創板二次上市;思路迪醫藥預計12月15日在港交所IPO上市;歐康醫藥、華海藥業子公司長興製藥紛紛欲登北交所……港交所、科創板、北交所、新三板百花齊放,好消息屢屢傳來。

其中,12月5日,早前已在港交所掛牌上市的康方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將在科創板二次上市。目前,康方生物的管線含有30多個創新資產,覆蓋腫瘤、自身免疫、炎症、代謝及其他多個治療領域。
如果順利登「科」,康方生物將成為繼君實生物、康希諾生物、百濟神州、榮昌生物、諾誠健華之後的第6家從港股回歸科創板二次上市的中國創新藥明星Biotech。
不僅如此,新通藥物和聯亞藥業也紛紛傳出了登「科」新進展。新通藥物將於12月12日科創板首發上會,擬募資12.79億元,將分別用於新藥研發項目、創新藥物產業化生產基地建設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聯亞藥業目前申請上市已獲科創板受理,擬融資10.5億元。
與此同時,另一大明星Biotech思路迪醫藥宣布,預計將於12月15日在港交所IPO。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已建立一條包含一款核心產品及11款候選藥物的管線,其中核心產品為恩沃利單抗,已於2021年11月獲批並於2021年12月商業化,另有七款其他候選藥物處於臨床階段。
除了港交所和科創板,去年開市的北交所也頗受生物醫藥企業青睞。12月7日,華海藥業控股子公司長興製藥正在申請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北交所上市輔導備案;深耕植物提取物領域的歐康醫藥宣布將於12月9日在北交所上市。
此外,12月7日,普祺醫藥成功掛牌新三板,所屬層級為基礎層。普祺醫藥成立於2016年,為北京市專精特新企業,主要從事創新藥的研發、生產及銷售,已開發出PG-011、PG-018、PG-219和PG-019等多項臨床候選分子。
早前,在一二級市場頻頻倒掛的環境下,醫藥企業IPO一直以來面臨著諸多的挑戰,而此番密集傳出上市消息,多位投資人對此並不意外,「疫情過後,投資環境會適度回暖。」
「不過,募資難的問題還是得等明年市場徹底起來之後,牛市中段才會好。一級市場投資同樣如此,可能會更滯後一些。」上述投資人認為,二級市場上回暖明顯,主要因為大家都提前有一個預期和反饋。
目前,2022年僅剩不到一月,2023年會是藥企打開並激活更多融資渠道,IPO呈現百花齊放的一年嗎?
03 50億美元開門紅!BD交易要復蘇了嗎?
並購和BD交易也是復蘇的信號之一,只有並購數量和金額的大幅增長才能催化整個市場的大幅反彈。
12月以來,在交易方面,好消息頻頻傳來。12月6日,康方生物將其雙抗的部分商業化權益以最高50億美元的交易價格授權給Summit Therapeutics,這一消息直接刺激康方生物股價連續上漲23.5%,Summit上漲更是超過200%。
該交易也讓整個行業為之振奮,因為無論是首付款(5億美元),還是最高的交易金額(50億美元)都刷新了未上市新藥對外授權記錄。多位業內高管表示,要好好研究這一交易。
上述投資人表示,在出海方面,明年會比今年有更加樂觀的預期,包括信達、榮昌等Biotech都還有大量的產品可以出海。
此外海外的並購交易也蠢蠢欲動。從11月開始,強生於11月1日同意以166億美元(溢價超50%)收購心髒泵製造商 Abiomed,這是迄今為止2022年最大的醫療技術交易。
盡管不是來自生物技術領域,但這的確是個信號。每年第四季度都是並購交易的高峰期。近日除阿斯利康公布的3.2億美元並購外,有一則潛在重磅交易引起業內關注,即賽諾菲和安進正與Horizon就潛在的收購要約進行高度初步的談判。Horizon市值超過了200億美元,與seagen接近,想來如果並購,或許會成為今年最大的一筆並購交易。
當然,也有一些高管認為,目前正在回暖初期,大額的並購尚待時機。
04 蘇杭滬深「搶」項目:資金、政策一個不少
近期,地方產業大手筆在生物醫藥領域布局的趨勢同樣不可忽視。
12月5日,蘇州市工信局發布《關於支持建設蘇州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的政策措施》(共12條支持政策)。
11月21日,上海市政府印發《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醫藥研發經濟和產業化高地的若幹政策措施》,核心內容包括六方面16條政策措施。
杭州則更加給力,11月15日起當地正式施行《關於加快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推出了25條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措施。
深圳則相對出手早一些。今年7月,當地發改委一次性發布三項政策措施,即《深圳市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深圳市促進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深圳市促進大健康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支持深圳做大做強生物醫藥產業。
整體來看這幾個地方的相關支持政策幾乎覆蓋了行業上下遊領域,尤其是在基礎科研轉化、醫藥創新研發、MAH製度的落地、以及企業頗為期待的出海方面給予了資金優惠政策傾斜。
在創新藥品研發、生產方面,杭州市提出對於已在國內開展Ⅰ期、Ⅱ期、Ⅲ期臨床試驗,注冊申請人獲得許可並進行產業化的藥品,注冊申請人獲得許可並進行產業化的1類化學藥、1類生物製品、1類中藥,按臨床試驗不同階段,經評審給予不超過研發投入40%,單個品種最高分別不超過1000萬元、2000萬元、4000萬元的資助。深圳也推出了類似政策。
值得關注的是,杭州不僅對創新藥企業研發予以支持,也鼓勵當地企業積極參加國家、省級藥械集中帶量采購,按中標總價的3%予以獎勵,單個品種最高獎勵不超過300萬元。
在加強藥物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方面,杭州市對開展新靶標、新機製、 新原理等生物醫藥前沿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類項目,最高給予3000萬元的資助。同時杭州還提出要加強臨床研究成果轉化激勵。支持三級公立醫院探索建立臨床研究「大PI」計劃,對引入的「大PI」按最高不超過1500萬元予以資助。
而上海市則將支持高校附屬醫療衛生機構通過協議定價、掛牌交易、拍賣等方式,確定科技成果交易價格,自主決定成果轉化方式,所獲收益主要用於獎勵科技成果完成人。並且在上海技術交易所設立生物醫藥特色交易板塊,開發生物醫藥里程碑式付款的交易服務產品。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進場交易。
在當前不少企業頗為關注的出海方面,杭州對首次取得FDA、EMA、PMDA等機構批準,獲得境外上市資質並在相關國外市場實現銷售的藥品,每個產品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對於此類產品(具體細節參照深圳市),深圳的鼓勵措施則是擇優按照不超過研發和臨床費用的40%給予資助,單個企業每年資助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等。
在MAH製度落地方面,上海市提出對本市注冊申請人獲得注冊證書,委托外省市企業(包括關聯公司)生產,並實現實際產出的創新產品予以一定比例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開始加足馬力吸引企業入駐當地園區企業。當地提出,對符合標準入駐園區的企業,連續3年按照每年租金的50%的比例給予資助,每家企業每年資助金額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等優惠政策。
而蘇州生物醫藥12條中,最引人注意的則是,在資本寒冬中當地專門為蘇州生物醫藥企業量身定製了一個「金融工具箱」,重點圍繞「基金、債券、信貸、融資、貼息」六方面形成了詳細舉措。
當地提出對生物醫藥企業科技企業的貸款利息按給予最高100萬元利息補貼。對銀行機構向生物醫藥企業發放的科技貸款損失,給予最高1000萬元風險補償。生物醫藥企業在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產業化提升獲得的貸款,按貸款額年化利率不低於2%給予貼息、市級財政最高獎勵300萬元。
編輯/iri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