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娟娟 葉詩婕
互聯互通開啟大時代,資本市場加快對外開放,外資積極把握中國機遇。
中國香港,作為中國和世界的「超級聯系人」,全球資金在這里匯集。內地的投資者需要投資海外市場,國際投資者需要投資內地,互聯互通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渠道。
2012年到2022年的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加速開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不斷推進金融行業開放,踐行高質量發展,引入多元的市場參與主體,對優化行業生態,起著重要的作用。
8年半大幅增長9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製度是我國推出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舉措,它將全球投資者的目光引向中國。2002年,QFII製度出爐。前十年,QFII穩健發展,穩步探索。作為首批獲得這項資質的外資機構的原QFII業務負責人,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把 2012年看作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QFII推出初期,投資者對中國的在岸資產關注度較弱,一年里多數時間QFII額度都比較冷清。”房東明說。
進入2012年,事情慢慢起了變化。
房東明進一步分析:QFII製度越來越為外資機構接受。同時,隨著滬港通、深港通等股票互聯互通機製開通以及全球指數將中國市場吸納進來,全球投資者逐漸意識到:中國在岸市場是他們不可或缺的資產標的。
“對於中國市場,全球投資者的問題不是‘投不投’,而是‘投多少、怎麽投’”。房東明援引數據指出,目前,外資持股市值占A股總市值的比例接近10%,外資增配中國是大勢所趨。
數據印證了房東明的看法。來自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A股資產市值為35741.58億元。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匯集央行數據整理得出,2013年底時這一數值為3448.43億元。也就是說,8年半時間,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A股市值增長了9倍多。
不僅持股市值大幅躍升,增速也顯著加快。2017年三季度,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A股總市值突破萬億元,達到10210.27億元。到2019年底,持有的A股總市值就突破兩萬億,達到21018.75億元。又過了僅僅一年時間,到2020年底,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A股總市值就突破了三萬億元大關,達到34065.56億元。
互聯互通機製不斷深化
不斷深化的互聯互通機製,連通起內地和香港的金融市場,並連通到全世界。
2021年10月,大灣區跨境理財通啟動,拉開了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購買理財產品的序幕。
據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數據,截至2022年7月底,內地與香港往來“跨境理財通”業務達到6233筆,跨境匯劃金額9.1億元;內地與澳門往來的“跨境理財通”業務達到5572筆,金額2.81億元;共計32542人參與“跨境理財通”,涉及資金跨境匯劃11805筆,累計金額超過11.91億元。
跨境理財通為外資機構帶來了新的業務機遇。花旗中國證券服務業務主管蔡美智對中國基金報記者表示,去年10月,花旗香港宣布與廣發銀行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成為了首批通過理財通為大灣區客戶提供跨境財富管理服務的銀行。
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表示,大灣區業務是渣打集團的戰略重點,公司投資4000萬美元的渣打大灣區中心已經落成。渣打中國副行長兼個人、私人及中小企業銀行部董事總經理李峰強調,跨境理財通提供了一條全新的跨境投資通道,對銀行現有的財富管理體系是重要的補充,為渣打拓展大灣區優質客群提供了戰略性機遇。
跨境理財通之外,2022年7月,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ETF通交易正式開通,雙方投資者可以買賣包括滬深港股通ETF在內87只首批可投標的(北向83只和南向4只),這是繼滬港通、深港通、基金互認、債券通、粵港澳大灣區理財通等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擴大雙向開放的又一標誌性舉措。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日,ETF通開通兩月,北向資金總成交額達10.36億元、南向總成交額達125.21億港元。作為亞洲領先的ETF發行商的南方東英表示,參考滬深港通的發展歷程,隨著相關機製的順利運行,未來有望拓寬合資格產品範圍,鼓勵業界參與,滿足投資者的多元資產配置需求。
外資積極把握中國機遇
百年大變局,開放是中國資本市場給出的“答案”。外資機構也在從中國的發展機遇中把握投資機遇。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成為全球投資者尋找增長、分散組合的必然選擇。正如瑞信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兼瑞信證券(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胡知鷙所言,在全球經濟局勢復雜的當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並未改變,中國在多個領域的高質量發展所帶來的巨大市場潛力正進一步吸引著全球投資者。
挖掘中國機遇成了不少全球機構的重要增長來源。房東明就表示,期待幫助全球的投資者了解中國資本市場,把握宏觀經濟與資本市場的邏輯和趨勢,是瑞銀的業務發展重點之一。
挖掘中國機遇意味著要適應中國的市場生態。瑞信研究團隊表示,對於外資機構來說,擁抱互聯網是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必修課。很多外資機構的經驗表明,順應中國獨特的、基於互聯網時代的市場風格,是一項長期任務。
外資機構正期待更全面地分享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果實。
蔡美智表示,花旗積極布局QFII存管銀行的申請。此外,花旗近年來還積極參與本地市場托管,未來將繼續為國內和全球的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並期待早日在中國境內獲批開展基金外包服務。
胡知鷙表示,熱切期待更多政策細則落地,通過更清晰的政策方向以及更大力度的穩增長、穩市場政策,幫助本土資本市場實現企穩回升。同時,相關部門與金融管理部門間的政策協同、企業與政策端針對重大事項的密切溝通,都將成為合理引導市場預期的重要舉措。
中國香港,作為中國和世界的“超級聯系人”,全球資金在這里匯集。內地的投資者需要投資海外市場,國際投資者需要投資內地,互聯互通為境內外投資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資渠道。
互聯互通持續擴容
2014年11月1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一聲鑼響標誌“滬港通”試點啟動,滬港兩地證券市場從此聯通。
滬港通通過“交易總量過境”、“結算淨額過境”、“人民幣境外換匯”,實現“全程回流”等創新舉措,一方面保證了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另一方面也盡可能降低跨境資金流動對人民幣匯率造成的影響。
時任香港交易所總裁的李小加在《互聯互通大時代》一書中寫道,“滬港通表面上看是兩地股票互聯互通的商業性安排,但在本質上,它卻是中國資本市場雙向開放這一盤大棋中的一步好棋。在這個棋局中,交易所只是計劃的執行者。支持這一棋局的更大的歷史背景則是中國新一代領導人開啟的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新一輪改革開放”。
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正式開通。深港通在吸收滬港通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兩地股票互聯互通機製。自此,內地投資者可通過滬深兩市布局海外資產;全球投資者也可通過香港市場投資A股。
通聯數據Datayes!顯示,截至6月30日,機構通過滬港通、深港通持有內地股票市值合計25260.5億元。滬港通和深港通覆蓋的股票數量超過2000只,截至6月30日,內地投資者通過港股通持有22311.7億港元。
股票互聯互通機製,為後續明晟MSCI和富時羅素納入中國A股奠定了基礎。
在滬港通開通之後不久,內地香港基金產品的互聯互通也開始了。
2015年5月22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就開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工作正式簽署《關於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安排的監管合作備忘錄》,同時發布《香港互認基金管理暫行規定》(簡稱《暫行規定》),同年7月1日起施行。
香港互認基金指為香港基金在特定安排下向內地投資者銷售,內地互認基金指內地基金在特定安排下向香港投資者銷售。
按照相關法規要求,中國證監會於2015年12月18日注冊了首批3只香港互認基金,分別是恒生中國H股指數基金、行健宏揚中國基金、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Wind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10月3日,已注冊香港互認基金115只(不同份額分開統計),總規模1147.1億元。同期,已注冊內地互認基金54只,總規模833.05億元。
由於無需設立實體,很多海外投資者將互認基金作為向內地投資者推介產品和品牌的低成本方式。同樣的,中資機構也通過互認基金將產品通過香港市場介紹給海外的投資者。
互聯互通持續推進
在股票互聯互通機製之外,內地、香港互聯互通機製進一步擴展到債券市場。
2017年7月4日,“債券通”北向開放落地,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正式上線試運行。2021年9月,南向開放也順利落地,實現了“債券通”的雙向開放。
債券通開通之前,境外投資者可通過銀行間債券市場、QFII等通道進入中國債券市場。債券通大大便利境外投資者布局中國債券市場。根據債券通公司數據,截至9月30日,766家境外投資者通過債券通持有人民幣債券市值達3.48萬億元人民幣。
債券通開通之後,中國債券陸續被富時羅素、摩根大通、彭博等全球債券指數納入。
諸多互聯互通舉措中,2021年10月啟動的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拉開了粵港澳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購買理財產品的序幕。
據中國人民銀行廣州分行數據,截至2022年7月31日,內地與香港間往來的“跨境理財通”業務筆數6233筆,跨境匯劃金額共計9.1億元,占匯劃總額的76.41%;內地與澳門間往來的“跨境理財通”業務筆數5572筆,金額達到2.81億元,占匯劃總額的23.59%;整體看,共有32542人參與“跨境理財通”,涉及相關資金跨境匯劃11805筆,總金額超過11.91億元。
今年以來,互聯互通持續推進。內地與香港市場ETF互聯互通(“ETF通”)於2022年7月4日正式啟動。截至目前,首批納入ETF通的產品有87只,包括北向83只和南向4只。
據本報此前報道,香港交易所市場科助理副總裁李穎文表示,ETF正式納入滬深港通資格證券,可推動香港和內地ETF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為投資者帶來更多投資機遇。
9月2日,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在出席2022年中國金融年度論壇時表示,將進一步擴展互聯互通安排,推動把符合條件的在香港主要上市外國公司和更多滬深上市公司納入港股通合格證券範圍。
編輯/Viola
中國市場或迎絕佳配置良機>>點擊了解更多大中華主題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