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新浪財經,中國零食生產商衛龍正在考慮最早於10月份啟動外界期待已久的香港IPO,融資規模可能達到5億美元左右,目標估值47億美元。
據悉,相關討論仍在進行中,IPO規模和時間等細節仍有可能改變。衛龍的一位代表拒絕置評。
在IPO之前,衛龍已經從高瓴資本和騰訊控股等投資者那里籌集了約6.6億美元。
此前,港交所6月27日披露,$衛龍美味(臨時代碼)(810091.HK)$全球控股有限公司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與瑞銀集團擔任聯席保薦人。
官網信息顯示,衛龍由劉衛平和劉福平於2001年在河南漯河創辦,2003年,公司申請衛龍商標。根據招股書,衛龍的產品組合種類包括調味面製品(主要包括大面筋、小面筋、大辣棒、小辣棒及親嘴燒)、蔬菜製品(主要包括魔芋爽及風吃海帶)、豆製品及其他產品(主要包括軟豆皮、78°鹵蛋及肉製品)。
招股書顯示,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1年零售額計,公司在中國所有辣味休閑食品企業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到6.2%,且在調味面製品及辣味休閑蔬菜製品細分品類的市場份額均排名第一。
衛龍是中國倍受年輕消費者喜愛的休閑食品品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公司95.0%的消費者年齡在35歲及以下,55.0%的消費者年齡在25歲及以下。
近年來,公司已成功拓展到蔬菜製品和豆製品等品類,推出了包括「風吃」和「親嘴燒」系列等多種品牌。於2021年,公司有兩個品類(即調味面製品及蔬菜製品)的年零售額超過人民幣10億元;其中四個單品(即大面筋、魔芋爽、親嘴燒及小面筋)的年零售額均超過人民幣5億元。

隨著消費者購買行為的轉變,公司迅速擴張到年輕消費者活躍的商超、連鎖便利店、電商渠道。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與逾1900家線下經銷商合作且公司經銷商的銷售網絡覆蓋了中國約690000個零售終端,未來擁有巨大的拓展空間。同時,公司加強對各大電商平台的布局。公司線上渠道的收入由2019年的人民幣2.508億元增加52.2%至2020年的3.818億元,並繼續增加45.1% 至2021年的5.538億元。
總體財務數據方面,公司於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別錄得收入人民幣約33.85億、41.2億和48億元,分別錄得年內利潤約6.58億、8.19億和8.27億元。
天眼查顯示,衛龍在5月8日完成Pre-IPO輪融資,投資方大咖雲集,CPE源峰、高瓴資本、紅杉資本中國、騰訊投資、雲鋒基金在列。這是衛龍首次引進外部資本,也是其遞交上市申請前唯一一輪融資。有報道稱,此輪融資投後衛龍估值超過洽洽、三只鬆鼠、良品鋪子三者的市值總和。
雖然衛龍受到年輕人青睞,但並非高枕無憂了。衛龍過於依賴辣條單一產品,且辣條本身的成長基礎也不夠穩定,缺少差異化競爭的保護壁壘。另一方面,辣條企業謀求上市,食品安全是繞不開的問題。
在2020年衛龍所有收入中,面製品占比65.3%,蔬菜製品占比28%。這意味著衛龍大多數收入來源於辣條,而辣條仍未擺脫「不健康」的標簽。
辣條產生有其特殊背景,本身就是一個替代品。1998年,湖南平江縣醬幹產業的主要原料大豆出現了大幅度的產能下降,醬幹產業受到影響。有企業主就使用面粉代替豆粉,加入辣椒、花椒、孜然等佐料,創新發明了麻辣味的辣條替代醬幹。
為了擺脫對辣條的依賴,衛龍在積極拓展了蛋製品、蔬菜製品(海帶)、豆類及其他等品類。但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新領域已有成熟的品牌,包括三只鬆鼠、良品鋪子、鹽津鋪子、勁仔等品牌。衛龍在所有休閑食品公司中排名第七位,按零售額計占整體市場份額的1.2%,衛龍的在辣條領域的優勢將消失,且規模與頭部企業存在差距,競爭會處在被動地位。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從食品安全角度看,衛龍等大廠的產品不存在隱患,但從健康角度,目前辣條不值得鼓勵。從未來的發展的角度看,辣條只要不固步自封,在配料選擇上大膽創新,以其深厚的受眾基礎,是能夠持續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