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觀點丨如何看待美國《2022通脹削減法案》?

最後更新:

來源:中信證券研究

文:程強  崔嶸

香港時間2022年8月17日上午(當地時間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2022通脹削減法案》(以下簡稱《法案》)並正式生效。機構認為《法案》名不副實,對緩解美國高通脹問題作用有限,可能更多的是民主黨和拜登政府為了應對中期選舉的政治策略。《法案》中包含了大量新能源產業扶持政策的內容,短期內可能利好我國出口,中長期來看不會動搖我國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

香港時間2022年8月17日上午(當地時間8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2022通脹削減法案》(以下簡稱《法案》)並正式生效。《法案》在力爭縮小財政赤字的前提下,增加了對主要企業的征稅政策和針對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產業的財政刺激政策。我們認為《法案》名不副實,對緩解美國高通脹問題作用有限,可能更多的是民主黨和拜登政府為了應對中期選舉的政治策略。《法案》中包含了大量新能源產業扶持政策的內容,短期內可能利好我國出口,中長期來看不會動搖我國在相關領域的領先地位。

▍美國《2022通脹削減法案》名不副實


從《法案》內容來看,與其說是通脹削減,不如說更像一個新能源產業扶持法案。

1)法案將重點內容聚焦至新能源及光伏行業的補貼政策方面。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拜登政府的核心政策—《重建美好家園(BBB)》法案中關於清潔能源及氣候變化投資項目的支出一直受民主黨籍參議員曼欽等人的阻撓,兩黨遲遲難以達成一致意見,而將這些短期內解決通脹問題效果有限的補貼項目放入本法案中並冠以“降低通脹”之名得以通過,但規模則由5550億美元縮水至3860億美元。

2)法案還包括其他內容。其他支出還包括衛生保健、針對落後社區的重點投資以及農林業投資等領域的財政支持力度等,使得該法案下總支出規模達到4850億美元,其中能源與氣候相關的支出占比達到80%。

3)增加支出的《法案》無法從經濟理論上支撐降低通脹的邏輯。《法案》要求對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大型企業征稅標準提高到至少15%,同時對公司股票回購加征1%的稅收,以期擴大稅收來源,降低財政赤字規模,CRFB(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預計此項收入規模達7900億美元,將削減約3050億美元財政赤字。

▍《法案》的背景還是民主黨和拜登政府應對中期選舉


我們曾給出了下半年美國中期選舉結果的判斷。自2021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反復爆發、阿富汗撤軍、通脹壓力高企等因素影響,拜登政府支持率一路下滑,民主黨保持住現有優勢的壓力較大。

近期白宮在對外政策、黨派鬥爭、降低通脹等方面密集出台各種政策,可能旨在遏製拜登政府支持率持續下降的現實,希望提高本黨的勝選概率。

從《法案》通過的票數來看,兩黨政見非常分裂,參議院投票結果為51:50,副總統哈里斯投出關鍵的一票讚成票。

結合歷史趨勢、選區劃分、兩黨席位以及目前拜登總統的支持率走勢,我們維持目前判斷,即民主黨在本次中期選舉中保持現有優勢的難度極大,或失去議院控製權,這將在明後兩年掣肘拜登政府推出更多刺激計劃並影響2024年民主黨選情。

▍《法案》預計對美國通脹的降低效果非常有限


1)白宮政府一再宣傳本法案有利於縮減政府開支,降低財政赤字。但是我們通過分析發現,縮減開支項目主要集中在醫保和醫療補助方面,涉及利益群體眾多,難度較大,實施較難。

同時,結合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等機構的預測,《法案》落地後節省開支主要集中在2027年及以後,短期內甚至可能會增加開支。在2024年總統選舉仍撲朔迷離的情況下,受限於《法案》執行的不確定性,縮減開支恐難如期實現。因此,短期內可能增加財政支出,中長期縮減赤字並不明朗的現實及預期情況明顯與解決通脹問題相悖。

2)企業為應對征稅可能選擇提高價格,向下遊及終端轉移開支壓力。法案明確規定了向全美主要大企業征稅的最低標準,並新增了股票回購的征稅計劃。我們預計政策落地後,企業可能通過削減資本開支、提高產品價格的方式向下遊及終端消費者轉嫁。在現如今美國經濟衰退預期明確、需求持續萎縮的背景下,此政策反而不利於維持價格穩定,同時有可能會抑製消費者需求;

3)通脹粘性特征明顯。盡管能源價格下跌,但美國核心通脹仍持續高位運行。近幾個月美國通脹分項中,住宅項仍然維持快速上漲的勢頭,且7月非農時薪增速再次抬頭,均對核心服務項形成支撐,而上述因素形成機製並未在《法案》中得到根本解決。

因此,我們認為《法案》對降低通脹的作用較為有限,結合7月通脹同比單月回落的現實,我們認為不宜對美國通脹過分樂觀,三季度美國通脹或仍將磨頂,後續存在反復的可能。

▍我國新能源及光伏領域相關企業料在今後幾年內亦可享受《法案》相關利好政策,長期來看預計相關企業可能結合客戶需求及自身規劃繼續全球布局,不會動搖我國在相應領域的領先地位


短期來看,預計美國在相關產業鏈上依賴我國的現狀難以改變,《法案》相關的需求側刺激政策利好我國相關企業。鋰電池汽車方面,美國在鋰電池、正負極、電解液及鈷、錳材料等方面仍可能會依賴我國產品;光伏及儲能方面,美國在背板、組件、逆變器等領域對我國依賴程度更加嚴重。疊加二季度美國宣布為從東南亞四國采購的太陽能組件提供2年的關稅豁免政策下,我們看好相關板塊、重點企業的業績提升和對我國太陽能組件出口的帶動作用。

從中長期看,該法案可能並不能完美達到美國政府的預期效果,相關企業可能仍會結合客戶需求及自身規劃繼續全球布局,將投產計劃全部布局在中國或美國均不現實。結合中信證券研究部新能源汽車組的判斷,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企業具備較強的先發優勢,供應鏈成熟,成本優勢突出,我們預計中國企業的供應鏈市占率難以被完全替代,中期內仍將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編輯/Viola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