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季,全球經濟深受疫情反復、局部戰爭的困擾。到了夏季,疫情與戰爭,都不是阻礙全球經濟復蘇的主要矛盾,極端的幹旱天氣才是。
極端的高溫和幹旱狀況正在阻礙美國、歐洲和中國的經濟增長,同時各種商品價格上漲,給居民消費和企業生產帶來壓力。因為供電緊張,工廠限電暫停生產成為常態。運輸煤炭和化學品的船只艱難地沿著德國萊茵河航行。不僅僅是萊茵河,在世界各地,支持全球經濟增長的河流,例如多瑙河和科羅拉多河,水位都在下降,阻礙貨物運輸,幹擾灌溉系統,使發電廠和工廠更難保持正常運營。
牛津經濟學院(Oxford Economics)全球宏觀研究主任Ben May 認為,這些事件「對於的特定地區來說,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極端天氣帶來的陣痛程度,可能取決於熱浪和缺雨持續多長時間。但在德國這樣的國家,專家警告說,幾乎看不到緩解的跡象,企業正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倫敦經濟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政策與傳播主任Bob Ward說:「我們不應對熱浪事件感到驚訝,這正是我們預測的,並且在全世界範圍內更頻繁、更激烈。」
中國正面臨60年來最猛烈的熱浪,幾十個城市的氣溫都超過了40攝氏度。本周,美國加州部分地區的氣溫超過41攝氏度。今年夏天早些時候,英國氣溫首次超過40攝氏度。
全球經濟已經處於壓力之下。由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能源價格升升,歐洲面臨著經濟衰退的高風險;美國經濟在高通脹和美聯儲加息的壓力之下,疲態盡顯。亞洲方面,也要應對原材料漲價以及疫情反復的困擾。
Ben May 表示,極端天氣會增加商品供應瓶頸,擾亂產業鏈,因此急需推高通脹,這也是高通脹難以下降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德國不斷萎縮的萊茵河水位已降至臨界水平以下,阻礙了船只的流動。這條河是化學品、糧食和大宗商品(包括煤炭)的重要通道,隨著該國在冬季到來前競相向儲存設施注入天然氣,煤炭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由於勞動力短缺,很難找到替代的運輸方式。
德國工業聯合會(Federation of German Industries)副理事長Holger Lösch本周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化工或鋼鐵行業的工廠關閉、礦物油和建築材料無法到達目的地,或者無法再進行大批量和重型運輸都將發生,只是時間問題。」
荷蘭國際集團全球宏觀主管Carsten Brzeski表示,萊茵河沿岸的低水位,使德國2018年的經濟產出減少了約0.3個百分點。而當年,低水位直到9月底才成為問題。他估計,這一次,它可能會在今年下半年使GDP下降至少0.5個百分點。
在美國,因為極端幹旱,農場主正在宰殺牲口,也無法正常灌溉農作物。棉花期貨已經快速上漲,而在不久的將來,牛奶、牛肉以及玉米等其他糧食產品漲價將不再是新聞。
編輯/ly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