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ile_put_contents(): Write of 20069 bytes failed with errno=28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var/www/stock/function.php on line 247
減少誤判的方式:保持好奇、專注、持之以恒和自我批評

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來源:紅與綠

一、什麽因素影響我們的思維?


芒格並不否認達爾文對其思想方式的影響,他很多次公開推薦《自私的基因》,便是一個例證。

盡管《探索智慧》作者署名並非芒格,但我們不妨將其看作是芒格借他人之口所言說的自己一整套「三觀」體系。相信諸多讀者都有體會,所有的事業都殊途同歸,最終決定成敗的正是你的思維高度和思維模式,它決定了你對外界、對自身的反應,也最終決定了你如何選擇。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人的思維進步要受到自身生理解剖結構的限製。最為顯著的例證就是「鈍刀子割肉」:如果刺激被維持在一定水平之下,人類便察覺不到它的存在。

設想市場上有一支每天持續陰跌1%的股票,大多數投資者可能對虧損容忍度會異乎尋常的高,盡管只需要36個交易日股價就可以腰斬;相反,對緩慢上升的股票,很多人的反應則是,好則好矣,可惜太慢——雖然最近一年它漲了近75%。

《探索智慧》的作者皮特·貝弗林認為,人類的神經連接結構限製了人類思維的延展性。作為長期進化的結果,人類的大腦並不是像計算機程序那樣按照嚴密性和邏輯性來運作的,而是一個按照各種模型來進行選擇的體系。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腦海中的思維模式只有寥寥幾種,那麽他可以處理的情況也就屈指可數,此即所謂「經驗匱乏」。

二、投資者為什麽常被比作「獵人」?


巴菲特曾指出,成功的人具備一種超卓的「分類」和「排除」能力,即是能夠不斷嚐試先前成功的行為,這些行為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並且能夠行之有效地總結為明晰的模型。

當面對選擇時,他們能夠從N個成功的可能中直接篩選出有限的幾個可能,使得自己的決斷和行動都異常高效。在人類漫長的進化歷史中,99%的時間都生活在狩獵和采集的環境中,這種環境塑造了我們的「本能」。

具體而言,出於保證自身安全,事關生存的進化本能,人類會放大危險,強化自身的恐懼。

看過電影《瘋狂原始人》,就會對這種本能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洞穴安全,所以外面不要去。長期進化使得利己成為一個優勢選擇,而合作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人類不喜歡不確定和未知,所以我們忙於總結、歸類、組織和建構整個世界,將它歸結為一個個模型。

漫長的獵人生涯,使得我們成為了強調保持靈活和要求自己迅速判斷的物種——盡管很多時候這會導致誤判。

人類對信息不對稱的厭惡製造了代理、谘詢和中介行業:他們可以承擔責任,減少我們自身承擔的風險——盡管事實上他們往往給我們帶來了額外的困擾。

有趣的是,盡管當代信息爆炸,但人們的許多判斷依據依舊停留在部落時代:熟人之間的名聲、口碑、介紹和推薦。作為一種社會化動物,假如「表演」有利於我們的長期利益,那麽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演員。

我們不斷重復得到獎勵的行為,而回避受到懲罰的哪些,樸素的來說,只占便宜而避免吃虧,越處在社會食物鏈的底層,就越得這樣做,因為這是活下去的保證。

對於投資者而言,我們身體里祖先留下的獵人記憶很容易便能對應到證券市場:這是一片廣袤的黑森林,你攜帶有限的彈藥面對各式各樣的威脅和獵物,就算開槍命中了,還要面對各種未知。能不能把獵物成功帶回家,取決於你能不能按照理性在每一步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三、為什麽我們總會做傻事?


貝弗林把人類產生誤判的原因分成了三個領域:誤判心理學、誤判物理學和誤判數學。

這些因素在脫離實際情境,放在紙面上來看時,有些顯得非常荒謬,但在投資實踐中,卻是我們常常難以避免,甚至發生了之後還不自知的。很有意思的一點是,盡管本文的作者和讀者很多都受過高等教育,但我們的數學能力並沒有我們自以為的那麽好。或者換句話說,數學考試可以考高分,和你的數學能力是兩碼事。

前者,是應對習題的能力,而後者,是建立和運用數學模型的能力。由於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大多數人對超乎日常經驗和知識的大數字是沒有正確概念的。

2007年的一篇新聞有以下描述:「‘就這種紀念金磚,拿100塊’,一位上北京購物的煤老板徑直對黃金店里的服務員說,服務生起初以為這位其貌不揚的客人在開玩笑,直到這位煤老板把包里的現金拿出來,店主才慌忙調貨,滿足了煤老板的心願。」

這篇新聞的毛病在哪?就算是50克一塊的金磚,以當年200元的金價,也要10000元一塊,而100萬元的現金重約11公斤,可以塞滿一個拉桿箱。如果是500克的金磚,那就更不得了了。

直到最近,仍有這樣的例子發生:傳言稱政府要投資40萬億甚至50萬億拉動經濟……二季度末144萬億的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在這個數字之前真是不值一提。另一個我們非常缺乏模型經驗的領域是概率和統計學。特別是關於投資收益的數學期望和平均值的假象。關於投資收益的數學期望,撒普在《通向財務自由之路》有詳盡的剖析。

簡而言之,我們經常高估那些小概率但回報高的賭注的勝率。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要面對大量充滿不確定性的決定和選擇,這些都算是一次性的,無法重復的賭博。

人的生活,可以說就是一系列賭博的連續集合,我們必須建立起期望價值的概念,這樣才能避免把每一次選擇都變成俄羅斯輪盤賭:用自己的生命為賭注去博一點點收益。

即使概率有利,我們也不應當承擔無法承受的風險:無數「黑天鵝」事件已經告訴了我們。剛剛發生的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相關當事人為了可以說是「微薄」的套利利潤而忽視風險控製,結果賠光整個職業生涯,這何嚐不是俄羅斯輪盤賭式行為的另一個例證呢?

還有動用自己的所有資金去炒注定歸零、且可以無限創設的認沽權證,也是如此。

換個角度來看,當損失發生之後怎麽辦?指責和抱怨恐怕是最壞的選擇。亨利·福特有雲:「不要埋怨,而要彌補。」當你犯錯,重要的是在系統里添加可以預防你再次犯錯的因素,懲罰於事無補。

此外,投資者最重要的是理解復利、指數增長和金錢的時間價值,這樣你才不會幻想每個月都翻番,也不會相信在GDP增長7%的時候,還有製造業企業的ROE能維持每年51%的水平。股神遍地之後,對應的九成九是一地雞毛,這就是均值回歸。

而在正確理解了復利之後,你會對固定收益市場和資金成本有全新的認識——不過假如大家都能認識到這點,想必奢侈品這個行業也就不再存在了。

四、我們怎樣才能減少誤判?


查理·芒格建議,當面對一件困難的事時,先小試牛刀,如果難度很大就選擇放棄。要想安穩而又幸福富足地生活,你需要明智的判斷,秩序感和對自我行為的嚴格約束。

在本書的附錄1中,收錄了他1986年在哈佛高中畢業典禮上的講演,原文沒有標題,我給他起名為《通往痛苦之路》,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善用網頁搜索之。

芒格給出了幾點建議,雖然未免有些「雞湯」嫌疑,但卻平實,且常常被人忽視。

首先,熱愛自己的事業和珍視自己的信用;其次,善於從別人的經歷中學習,無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再次是遇到重大挫折能夠重新振作,此外要學會逆向思考,保持「好奇、專注、持之以恒和自我批評」,最後才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不斷進步和完善自己的思維方式。

在本書的第四章,作者給出了12種途徑,簡而言之,就是盡可能地探尋事物表象下的本質,從現實出發建立多角度的思維模型,進而使自己能夠通過完善的信息處理規則和過濾器來簡化決策。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需要按照結果的不同可能,基於量化和證據,以及逆向思考的模式建立多項選擇方案,並在考慮風險控製的前提下設立合理的目標,然後以良好的態度去實現它。

實際上,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與自己的缺陷糾纏不清,以至於自己的優勢項目被完全抵消。

在這一點上,芒格和巴菲特的建議都是: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能力範圍的邊緣在哪里,哪些是你自己能夠理解的,哪些是你不能理解的,然後堅持在這個範圍內活動,發揮你自己的特長,避免涉足自己的局限,成功總是優勢帶來的。不做傻事的所有前提,歸結到底就是認識你自己。

編輯/ping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