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ile_put_contents(): Write of 18542 bytes failed with errno=28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var/www/stock/function.php on line 247
熱浪給能源危機火上澆油!歐洲一旦實行天然氣配給,經濟影響有多大?

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對現在的歐洲來說,能源問題就像一處久久不能愈合的大傷口,稍有意外,就會血流不止,危及機體。

為什麽歐洲家庭不裝空調?


連日來,罕見熱浪席卷整個歐洲,對於幾乎不裝空調的歐洲人來說,這段時間很難熬。

在歐洲,建築物安裝空調比率不足20%,家庭有空調比率不足5%。為什麽歐洲家庭幾乎不裝空調?

最大原因是歐洲氣候一般較為溫和,歷史上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0℃,超過30℃的氣溫都較為罕見,而且夏季酷暑持續時間不長,一般也就熱個1-2周,靠著電風扇就能過夏。

除此之外,空調安裝費和電費高昂也是巨大的攔路虎,再加上不少老建築安裝空調還有繁瑣的報批程序,所以多數歐洲家庭沒有安裝空調的習慣。

其中說到電費,俄烏衝突之後,歐洲各國電費進一步升升。以德國為例,2021年德國1度電的價格在0.30歐元左右(約合人民幣2元),2022年初已漲到0.35歐元(約合人民幣2.4元),近期大概升升至0.44歐元(約合人民幣3元)。而國內1度電的價格一般在0.56-0.62元左右。

以往為了降溫,歐洲人或在電扇前放上一大碗冰,或見水就跳,家門口的溪流、水池和噴泉邊上都是避暑之地。就連埃菲爾鐵塔下面的大水池,都變成了摩肩擦踵的“大眾浴池”。

但這次熱浪,英法多國氣溫已達到40℃以上,可能熱得連河里的水都要幹了,有的家庭實在受不了,拖家帶口去附近的酒店住宿,只為了享受空調的涼爽。

天氣熱除了影響日常生活,也給日常生產和歐洲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高溫之下,用電需求激增,對本就面臨能源供應危機的歐洲來說,真是“火上澆油”。

熬過了炎熱夏季,還有最難熬的“嚴冬”


受高溫幹旱影響,歐洲著力構建的水力、風能等新能源發電正備受考驗。

歐洲多國水電站蓄水、發電量下降。據統計,目前西班牙的水力發電為20年來第二低,法國的水力發電降至10年來最低,葡萄牙上月的水力發電量僅為去年6月的四分之一。

除了直接影響水力發電之外,由於核電廠需要大量水源對機組進行冷卻,河流水位下降也影響核電廠運轉。

而歐洲本就面臨天然氣供應危機,歐洲對俄製裁已實施到了第六輪,包括部分石油禁運,製裁俄油輪等。歐盟還在繼續起草第七輪製裁,這一次是禁運俄天然氣。

如今又遇高溫幹旱導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下降,讓能源問題雪上加霜。

這還沒完,熬過了炎熱夏季,還有最難熬的“嚴冬”!

為減少天然氣使用,歐洲多國呼籲民眾節約用電。歐盟委員會還打算放鬆排放控製,用其他汙染更嚴重的能源比如煤炭,來彌補俄天然氣的短缺。

歐洲人的生活開始發生變化,沒石油、天然氣,就燒煤炭、砍樹燒柴,政客們呼籲少洗澡、少穿衣、少開車、少出門、少用電、扔掉冰箱、烤箱、洗衣機。放棄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只是為了降低對俄羅斯的依賴。

下一步,歐洲可能會實行天然氣配給


上周三,為應對“北溪-1”管道檢修期結束後俄羅斯徹底“斷氣”,歐盟提議從下個月開始到明年3月,成員國“自願”減少天然氣使用量15%。

雖然俄羅斯輸氣量最終恢復到了維修前的水平,但隨著“嚴冬”越來越近,且天然氣供應仍存在不確定性,預防能源短缺變得越來越緊迫。

匯豐銀行能源分析師在最近的報告中表示,即使俄羅斯輸氣量恢復到了維修前的水平,歐洲也可能需要大幅減少天然氣需求:

我們的能源分析師認為,未來幾個月歐洲仍需要大幅減少天然氣需求,才能度過這個冬天。為了在11月1日之前實現80%的儲存目標,他們計算出,歐洲天然氣需求必須在2022年剩餘時間里,以9%的速度收縮。

要實現80%的儲存目標,還需要LNG(液化天然氣)進口量保持在較高水平。截至6月底,歐洲的LNG進口同比增長56%。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進一步增加進口的空間可能有限。即使LNG進口量繼續保持高水平,歐洲也將面臨為2023和2024年冬季補充庫存的挑戰。這可能需要天然氣需求在2023年底之前進一步下降9%。

大幅減少天然氣需求,需要對終端用戶進一步提價,並對工業實行配給:

在此背景下,我們的能源分析師指出,如果2022-2023年天然氣消費量連續兩年以每年9%的速度下降,那麽減少的天然氣消費量將相當於德國去年的全部天然氣需求。因此,挑戰顯然是巨大的,實行某種形式的配給將是謹慎的。

匯豐:“配給=衰退”


匯豐表示,能源密集型工業是造紙、鋼鐵和化學工業。因此,這些行業可能會首先實行配給。

該行在分析歐元區各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程度,以及各國所占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後認為:

假設歐元區這些行業的天然氣消費量減少50%,天然氣消費量整體下降20%,歐元區GDP增長可能會萎縮約2.5%,這可能會在今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顯現。

其中,德國經濟萎縮幅度將略高於3%,意大利略高於2.75%,法國略低於2%。德國和意大利受到的打擊可能最嚴重,因為它們都有龐大的工業基礎,尤其德國是能源密集型國家,法國也不能幸免,特別是因為今年核能發電量將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天然氣配給也可能導致更高的通脹:

配給可能進一步加大生產者價格上漲壓力,受影響的行業包括造紙、金屬和化學品。雖然食品加工行業的能源密集型程度只比整體工業高一點點,但這一行業的生產中斷可能會加劇已經在升升的食品價格通脹。

此外,如果配給帶來的痛苦不能公平地分配,實行天然氣配給還可能加劇歐盟國家之間的緊張關系,因此匯豐認為,歐洲需要采取協調一致的措施:

我們注意到,天然氣配給對經濟產出的影響可能與疫情類似,經濟的某些部門會“關閉”一段時間。但在政治上,最好避免重復疫情期間一些“以鄰為壑”的措施,包括疫苗、財政支持和邊境控製等方面。

歐盟可能需要就“基本”產業的構成達成共識,並建立一個框架,以確保配給的痛苦在各經濟體之間公平分配,降低歐盟成員國之間關系緊張的風險。

那麽在此背景下,歐洲會否推出新一輪貨幣和財政政策,以避免衰退?

該行認為,實行天然氣配給不一定會導致歐央行貨幣政策偏鴿:

一方面,經濟衰退的風險和實際收入下降將給通脹降溫,導致歐洲央行停止加息。但另一方面,天然氣配給是一種供應衝擊,其對經濟活動的嚴重拖累可能最終將是短暫的,但卻有可能通過對工資和價格的第二輪影響,使得通脹有可能大幅上升。

總的來說,我們的觀點是即使在能源相關風險上升的背景下,歐洲央行也將繼續加息,將存款利率從目前的-0.50%水平提高到2023年3月的1.25%。但如果能源危機在整個冬季席卷歐元區,歐央行很有可能在明年暫停加息,並維持現狀,但期間不太可能通過減少加息或量化寬鬆來刺激經濟。

財政政策方面,重新分配“下一代歐盟”復蘇基金(NGEU)的資金可能會對經濟有所幫助:

去年疫情期間商定的NGEU資金中,復蘇和恢復基金(RRF)包括7240億歐元(按當前價格計算)的資金,其中還有約2200億歐元尚未申請。這大約是歐盟GDP的1.5%。

不過該行認為,在高通脹、利率上升和缺乏央行量化寬鬆支持的背景下,大規模財政支出方案的推出將更具挑戰性。因此,無論是字面上,還是比喻意義上,歐元區經濟可能正在“能量耗盡”。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