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金點睛
作者:段玉柱 張文朗
2020年以來,消費在需求「三駕馬車」中受疫情外生擾動最大。我們認為在「學習效應」下,防疫政策動態優化、居民對防疫新形勢逐漸適應,有助於緩解疫情壓製。4月以來,中央和地方積極出台促消費、穩增長的政策舉措,也對消費形成一定提振。
我們預計,如果疫情比較平穩,下半年社零總額有望實現7%以上的增長。
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消費受疫情外生擾動較大。同時,以往那些影響消費的「內生性」因素,比如就業、收入、就業和收入的預期、消費傾向等,如今也受疫情的外生擾動。
我們認為在「學習效應」下,防疫政策動態優化、居民對防疫新形勢逐漸適應,有助於穩定疫情形勢、降低不確定性,並減少防疫帶來的生產生活摩擦成本。這不僅能緩解疫情對消費的直接壓製,還會有利於消費增長的內生動能修復。
防疫舉措的「學習效應」:動態優化調整與常態化核酸檢測。
6月以來,防疫優化調整政策密集出台。例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調整風險人員的隔離管理期限和方式、統一風險區劃分標準,工信部取消通信行程卡的「星號」標記等。
同時,常態化核酸檢測等舉措,可以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降低疫情大規模反彈的風險。從深圳等地的經驗來看,推行常態化核酸檢測對經濟的擾動不宜誇大,目前人員出行恢復正常水平。
居民活動的「學習效應」:調整行為習慣,適應防疫新形勢
除了防疫政策在優化調整,居民也在適應防疫「新常態」,緩解消費活動受到的擾動。例如,2020-2021年每一輪新毒株帶來疫情反彈、防疫政策收緊時,居民的市內活動都會下降,但同一毒株之後再次反彈時,防疫政策對居民活動的負面影響就變小了。消費數據也呈現類似特征,每一種毒株帶來的疫情反彈,第二波的消費影響強度都顯著小於第一波疫情。
4月以來,中央和地方積極出台直接促消費的政策舉措。總體來看,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品是促消費的重要抓手,文旅、住宿、餐飲等線下服務業是促消費重點支持的領域,消費券、補貼等轉移支付是促消費的財力保障。
全國有20多個省份出台了專門的促消費政策,汽車是重要的政策抓手之一
我們預計,車購稅減半、放寬限購、購車補貼等舉措,可以增加汽車銷量超100萬輛,提振下半年汽車消費增速10個百分點以上。地方政府對家電的補貼規模約為消費額的8-10%左右,主要向綠色家電傾斜。各地還通過發放消費券、減免門票等方式,來鼓勵居民旅遊出行,提振文旅、餐飲等消費。
本輪促消費中,消費券成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策工具
根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宣布了發放消費券的政策,總規模超過78億元。消費券既發揮了財政轉移支付職能,又撬動了社會資金參與,各地消費券核銷率大多在50-100%之間,可以拉動3倍以上的消費規模,對於局部地方的短期消費拉動較為明顯。
我們將社零總額拆分為非汽車商品、汽車、餐飲3大項,來考察以2019年為基期的復合增速,作為預測的基準。在疫情常態化存在的背景下,消費增長中樞下移、增速波動加大,疫情前的經驗數據難以對當前的預測提供支撐,可供參考的主要是2020年以來的區間。
疫情後,非汽車商品消費有兩個季度實現5.3%左右的復合增速,有4個月實現5.5%以上的復合增速。這一數據特征可能表明,在疫情平穩的情況下,非汽車商品消費季度復合增速是可以達到5.5%甚至更高增速水平的(2019年增速中樞為9.1%)。
我們預計,如果疫情比較平穩,下半年社零總額有望實現7%以上的增長。
居民消費下降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3類:就業和實際收入預期的下降,受到疫情和防疫的約束,暫時不需要消費。而疫情形勢平穩改善、穩增長政策積極發力,可以提振就業和收入,並減輕疫情/防疫的約束。
對於暫時沒有消費需求的群體,可以通過促消費政策(購車優惠、消費券等)來撬動需求。、
1Q22居民儲蓄率仍較疫情前高3個百分點,未來伴隨疫情不確定性下降,這些「超額儲蓄」可以部分釋放。
我們按2021年數據推算,儲蓄率每下降1個百分點,可拉動消費增速約1.5個百分點。我們預計,下半年非汽車消費復合增速或將逐季改善至5.5%左右,受低基數支撐,對應的同比增速超過6.5%;汽車消費受政策刺激和基數支撐,可能實現15%以上增速;餐飲收入仍受疫情壓製,或將溫和正增長。
綜合來看,下半年社零總額同比增速或超過7%,全年社零總額增速3.3%。
編輯/phoe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