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Wind
背景:6月28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聯合公告宣布,為促進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共同發展,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決定批準兩地交易所正式將符合條件的交易型開放式基金(交易所買賣基金)納入內地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製。互聯互通下的ETF交易將於2022年7月4日開始。
對此,瑞銀全球金融市場部中國主管房東明發表評論:
此次ETF互聯互通是首次把股票以外的標的納入相關機製中,是中國金融市場持續開放的又一標桿性的舉措。在今年全球資本市場受宏觀經濟、地緣政治、疫情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的大背景下,這對提振海外投資者信心有方向性的激勵作用。
國際投資者通過北向滬深股通,可投資於83只A股ETF。ETF作為更靈活便利的工具,將提升投資決策效率和豐富中國市場交易策略。尤其是涉及內地股票市場一些獨特的主題和稀缺的行業類型,令投資標的更為豐富,對無論是投資型和交易型的海外投資者而言,均具有吸引力。而對於內地機構投資者以及適合的高淨值投資者,ETF通可優化投資組合,為全球配置提供途徑和便利。我們預計ETF互聯互通將帶動A股市場的交易和資金量約10%的邊際增加。
瑞銀證券中國策略分析師孟磊此前發表報告指出: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海外投資者持有A股3.19萬億元,僅占總市值的4.0%或者自由流通市值的8.8%。今年2月至4月期間,由於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國內疫情反彈和中概股退市風險增大,北向投資者一度淨賣出A股。不過,隨著上海進入全面恢復階段且國內政策寬鬆力度大幅加強,全球投資者近期轉為淨買入,6月初以來北上資金淨流入達到730億元。
歷史上來看,在地緣政治風險較低且全球市場波動性較低的時間段內,北上投資者往往會淨買入A股。考慮到(1)美國可能對中國出口產品取消部分關稅;(2)中國政府對互聯網相關領域的監管有所放鬆;以及(3)A股市場似乎已經觸底,我們認為海外資金將在2022年下半年重回中國市場。
在我們看來,外資淨流入的確會影響國內投資者的預期,一些在岸投資者更青睞外資持股較多或外資淨流入量提升的A股公司。在戰略性行業配置方面,全球投資者顯示出其對高端製造業(電動汽車/新能源相關)、耐用消費品(主要是家電)和食品飲料行業的明顯偏好。在戰術層面,北向投資者在今年二季度增加了對半導體、食品飲料、材料和資本貨物行業的配置。在2022年內,我們預計全球投資者將重新關注具有盈利穩定性和可預見性的成長股。
編輯/ r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