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ile_put_contents(): Write of 16611 bytes failed with errno=28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var/www/stock/function.php on line 247
熱烈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如磐石,盤點回歸後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大事記

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至今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滿25周年。25年來香港充分發揮“一國兩製”製度優勢,背靠內地龐大市場,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如磐石。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固


回歸25年來,香港金融市場遇到了多次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但都能夠安然度過。期間香港市場進行了多項重大金融改革,包括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協助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與內地建立股票通、債券通以及跨境理財通等“互聯互通”措施;港交所推動IPO製度改革等,讓香港金融業25年間得到飛躍發展。自2009年起,香港七度位居全球IPO集資額首位。

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指出,香港能夠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主要基於三大優勢。首先,香港擁有穩健而高效的金融基建,一直因應業界需求和發展力臻完善,在容量和監管方面均達致國際水平,贏得全球投資者的信賴。其二是香港市場開放、信息透明,有助保持金融市場穩定可靠。

談到香港的最大優勢,史美倫認為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中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多年間急速發展,帶動資金需求大增,香港人口僅七百多萬,作為規模相對較小的經濟體,若沒有內地的長足發展作堅強後盾,香港難以成為今日的國際金融中心。”

以2008年的金融危機為例。2008年下半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中央政府高度關注香港受到的影響,當年12月推出支持香港經濟金融穩定發展的14項政策措施;次年1月,中央政府再次推出中國人民銀行與香港金融管理局簽署2000億元人民幣貨幣互換協議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此後又出台多項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加強與內地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一年多後,香港經濟就走出低谷,公共財政持續增長,失業率降至歷史低點。

史美倫強調,香港不但應保持自己優勢,更要把握內地發展的機遇,為自身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條件。“香港是國際投資者進入內地市場的首選,也是國內投資者走向海外市場的門戶,我們需要恰當地扮演聯系國家與世界的橋梁角色,才能發揮最大優勢。”

據統計,25年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得以保持和提升。截至2022年4月,香港銀行港元存款總額比回歸之初增長3.7倍,股市市值比回歸之初增長7倍,2021年度債券總發行額是1997年的20倍。

港交所持續革新


香港交易所為香港成為首選集資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作出重大貢獻。香港交易所於2000年成立,由香港聯合交易所、香港期貨交易所與香港中央結算公司合並而成。

香港交易所22年來穩步向上發展,香港金融市場也在同步經歷了快速增長。香港現貨股票市場總市值由2000年底的4.86萬億港元,升至2022年6月17日的37.6萬億港元;2022年首五個月,現貨市場的日均成交額及衍生產品市場的日均成交量分別達1356億港元及130萬張合約。香港交易所的收入從2000年至2021年大幅上升九倍。

製度革新上,2018年香港交易所改革上市製度,首次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興和創新企業,以及還沒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

隨後,新經濟公司的融資在香港市場新股融資總額中的占比逐年攀升,從2019年的49%上升至2020年的64%和2021年的87%。香港已經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位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2021年共有34家生物科技及醫療公司在香港上市,上市宗數全球排名第一,融資總額全球排名第二。

“目前,香港已成為新經濟公司的首選融資中心之一,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的轉型提供融資支持。”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表示。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既受到投資中國的國際投資者青睞,也被內地投資者看好。香港是內地企業首選的國際融資中心,同時也是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和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截至2022年4月底,香港的人民幣存款規模達到8419億元。

互聯互通不斷深化


深化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助力香港成為連通內地與境外資金和市場的安全通道。

2014年,香港與內地迎來一項歷史性的金融合作。當年4月10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批準開展滬港股票市場交易“滬港通”,消息公布當天,恒生指數急升至23186點。

富達國際股票研究總監李晶表示,對於當時長期受限於QFII/RQFII投資額度的外資機構來說,滬港通的推出無疑為他們開通了另一條直達中國資產的康莊大道。而隨著2016年深港通推出,互聯互通已成為中國擴大金融及資本市場開放的重要環節。

據統計,截至2022年4月,內地企業在港上市達1370家,占港交所上市企業總數的53.3%,市值占港股總市值的77.7%;2021年滬港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額分別為200.79億港元及216.3億港元。

從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機製、容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企業來港上市,以至新鮮上場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上市機製,香港交易所近年推出的各種改革措施,持續聚焦全球市場發展需求實施創新改革。

去年,港交所引入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期貨,為投資者提供對衝現貨價格風險的新工具。新產品有利國際投資者在香港市場管理通過滬深港通所投資的內地股票,結果取得空前成功,推出後首月的未平倉合約名義價值已超過20億美元,隨後一個月的日均成交量之高,既反映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市場地位,也有助促進內地資本市場進一步國際化。

史美倫認為,香港只要繼續把握背靠祖國同時面向世界的獨特優勢,並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化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等,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必然穩固,無懼挑戰。

回歸後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大事記


2004年2月,香港的銀行可以開始為客戶提供人民幣存款、兌換及匯款服務;2007年6月,第一筆香港人民幣債券成功發行;2013年6月,香港首只人民幣債券ETF上市。

2009年9月財政部首次在港發行人民幣國債。

2021年10月,深圳市在港發行離岸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券,是首個在境外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地方政府。

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2016年12月深港通開通。2017年7月債券通北向通開通。2021年9月債券通南向通開通。

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上市製度改革,在《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三個章節,首次允許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經濟公司來港上市。

2021年12月,港交所設立全新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機製。

2021年9月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正式啟動。

2022年6月中國證監會、香港證監會決定批準兩地交易所正式將符合條件的交易型開放式基金(簡稱“ETF”)納入互聯互通機製。互聯互通下的ETF交易將於2022年7月4日開始。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