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騰訊控股發布公告稱,公司第一大股東Naspers(南非報業集團)將出售公司股份,Naspers集團預計每天出售的公司股份數目將占公司股份之每日平均成交量的一小部分。
消息一出,騰訊股價下跌。今日,騰訊再度下跌3%,自昨日高點市值已蒸發3270億港元。
騰訊大股東為何減持騰訊?
根據公告,騰訊大股東表示,公司將開始進行一項長期、開放式的回購計劃,並將有序地以場內出售Naspers集團所持本騰訊股份的方式籌集回購計劃所需資金,也就是說騰訊大股東要回購自家股票,但目前可能因現金不夠,需要回收資金,所以減持騰訊。

但多數分析認為,大股東減持對騰訊的基本面無法造成太大的影響,長期仍然看好騰訊。
光大:騰訊主要股東減持節奏較慢,料資金面衝擊較為可控
光大證券發表報告表示,Prosus及Naspers回購股份主要因Prosus的股價相比每股資產淨值存在較大折價,為正常財務安排,指出售騰訊股份目的為獲取資金以支持此回購計劃。
根據Prosus官網數據,今年6月24日,其每股資產淨值為116.5歐元,而Prosus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當日的收市價為53.1歐元,Prosus的收盤價相對於每股資產淨值存在約54%的折價。
Prosus回購股份有利於提振其股價,從而惠及Prosus與Naspers的股東。據Prosus官網,今年6月24日Prosus的資產淨值為1,740億美元,所持騰訊股份的市值為1,355億美元(占比約78%),在需要資金推進其回購計劃時,Prosus選擇出售部分騰訊股份,為Prosus正常財務安排,並非不看好騰訊基本面,Prosus公告稱,對騰訊的長期前景仍充滿信心。
光大證券指,Prosus減持節奏較慢,料資金面對騰訊衝擊較為可控。
該行認為,此次減持屬大股東正常財務安排,短期市場情緒或受到壓製,對騰訊長期基本面仍保持看好,維持對騰訊目標價529港元,維持「買入」評級。
國泰君安:騰訊遭主要股東減持或致暫時波動,但對基本面影響有限
國泰君安發表報告表示,首先根據公司信息,截至2021年年底,MIH TC(由 Naspers控股並通過Prosus持有)持有騰訊約28.82%的股份,為公司的第一大股東。然而,每日交易量較小,該行認為其或會導致暫時的市場波動,但對騰訊長期股價以及基本面影響有限。
此外,Naspers Group通過出售作為騰訊特別分紅的京東股份獲得36.7億美元的收益。
其次,Naspers Group將開始出售少量騰訊股份,為其股份回購計劃提供資金支持,且Naspers Group宣稱其對騰訊長期前景充滿信心。
第三,雖然騰訊短期內承壓,但該行認為公司基本面正在恢復,主要考慮到第一是微信作為騰訊最重要的流量入口,用戶規模仍在增長,第二是中國政府進一步支持平台經濟及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及第三在線遊戲版號審批已經恢復。
國泰君安表示,目前對騰訊的投資評級為「收集」,目標價為450.19港元。(注:根據國泰君安研報,「收集」評級Accumulate,僅次於「買入」評級,高於「中性」評級)
摩根士丹利:Prosus減持令騰訊控股面對短期壓力
摩根士丹利發表研究報告指,騰訊主要股東Naspers與子公司Prosus將減持騰訊股份為其回購計劃提供資金,該行預期Prosus此次減持是為了收窄每股資產淨值折讓的行動,而並非對騰訊業務營運感到擔憂。Prosus在聲明中表示對騰訊的長期前景充滿信心。但大摩亦指出,雖然每日減持量相對較少,但由於拋售壓力存在,預期騰訊短期負面影響將揮之不去。大摩予騰訊目標價450港元,評級增持。
港股下半年能否「柳暗花明」?
也有大行持不同觀點。大和表示,Naspers目前持有騰訊股份值1.06萬億港元,但其本身市值只有4162億港元。該行相信,此次減持計劃短期內對公司股價似乎有負面影響,因減持計劃或會大幅度調整,但認為這次實際出售的股票或少於數年前執行的大手交易。
騰訊作為港股市值最大的公司,其一舉一動備受投資者關注。證券時報發表評論也提到,騰訊作為港股舉足輕重的上市公司,而且還是港股通標的股,其影響範圍之廣不言而喻。
香港回歸25周年在即,港股市場的未來走向也成為城中熱話。
業內人士認為,港股已進入風險偏好抬升期。南向資金是本輪港股復蘇行情的資金主力之一。從資金流向判斷,近期更多是存量資金在各板塊間調整倉位。外資將前期「低配」科技股重新調整為「標配」,由此引發的回流買盤也是支撐港股反彈的原因之一。
多家機構認為,科技股有望成為引領港股「下半場」行情的主角。
花旗銀行財富管理業務高級投資策略師陳正犖預期,中資股主要指數,年底前或有雙位數潛在升幅,恒生指數目標24300點。他認為中資股估值合理,在下半年,投資中資股比起主要股票市場有較多機會。
陳正犖認為,中國在下半年會有更有效新冠疫苗推出,令防疫時有更多工具,受疫情所致封控影響的地區對GDP占比已有減少。
陳正犖預料,今年年底到明年四月,中美有關中概股審計的爭議將明朗化,預料會達成部分共識,若再有科網股到港上市,將帶動科網股反彈。
花旗銀行投資策略及環球財富策劃部主管廖嘉豪認為,內地通脹壓力不明顯,可有空間推出更寬鬆的政策。
編輯/Vi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