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消費股真的能抗通脹嗎?

最後更新:

本文精編自民生證券《消費,何以抗通脹》

在通常認知中,「必需消費抗通脹」近似於一條定律,然而,不論是從必需消費品價格、公司業績,還是股票表現上來看,在過去的一年半中,這一條定律都顯然失效了。

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這些被定義為「必需消費」的行業傳遞成本的能力是有限的,並且在漲價的過程中往往還要經歷需求的下滑。

美股和美國消費品在1970年代兩次滯漲期的表現是對「必需消費抗通脹」的一次有力證偽。

回到1970年代那個「大通脹」的時代,也正是這個時代產生了「滯脹」這個經濟學名詞,文獻中多用來指代1973-1974年、1978-1980年這兩段時期,在這兩個時期中,如果投資者試圖通過配置消費行業來抵抗通脹,結果將是失敗的:美股的必需消費、非必需消費這兩個大類沒有絕對收益,也相對標普500沒有超額收益。

如果一定要在消費股中尋找「抗通脹」的資產,那麽需要下沉到更細分的行業中,主要是兩類消費有相對收益:真實的糧食和「精神食糧」。

在第一次滯脹時期,非必需消費品中的消費者服務和電影&娛樂表現較好,必需消費品中的農產品、肉類、煙草表現較好;在第二次滯脹時期中,有超額收益的主要是非必需里的娛樂、休閑;和必需里的農產品、肉類。

盡管從市場表現上來必需消費品整體是好於非必需消費品的,但從基本面的變化上來看,似乎非必需消費品在通脹時期受損的範圍更小。

(1)在第一次滯脹時期中,非必需消費在1973年毛利率甚至還高於1972年,只是在1974年有所下滑,而必需消費毛利率則連續兩年下滑;

(2)第二次滯脹時期中,情況變得好了一些,但仍然是非必需消費品表現得更好,毛利率連續在1978和1979年兩年提升,到了1980年才有所回落;從細分行業上來看,也是「玩樂」好於「吃喝」。

「抗通脹」需要符合時代背景。必需消費類很難抗通脹,原因就在於其「必需」屬性,價格上漲過快容易招致管製,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最上遊的農產品和畜牧產品不直接受到價格的管製,只是會受到下遊加工業和零售商需求減少的間接影響,相對較好。

然而,更值得思索的是非必需消費類所展現出的「抗通脹」屬性,從電影業和酒店業的例子中,我們總結出原因是行業變革和消費者需求的共振。行業變革有其特異性,但消費者在滯脹時期的需求變化可能是存在規律的:1、「兩極分化」——美國在「新自由主義」思潮下收入差距快速擴大,普通居民追求性價比,而高收入群體則以「雅皮士」標簽自居,接受品牌溢價。2、居民整體的收入預期下降時,傾向於「躺平」,對休閑娛樂的需求增加。

實際上,用消費來抵抗通脹是困難的,但這不意味著消費行業沒有機會,而是要求我們尋找類似70年代這樣行業變革與消費者需求共振的機會。

民生證券推薦以下兩條配置思路:

(1)與通脹相關的:首先是生產通脹的上遊——農業,其次是傳遞通脹的商貿流通領域,例如食品分銷商、超市和便利店

(2)與通脹無關,尋找新大陸一類是創新型消費,類似1970年代的「電視上看電影」,行業正處於滲透率加速提升的拐點。這類消費可能在於既存的行業中進行創新:例如速凍食品覆蓋範圍的擴大和產品的更新、家電品類的擴張;也可能存在於新的技術應用,例如 VR/AR在各消費場景的應用。另一類是消費者群體變化所帶來的消費結構轉變,在收入差距縮小、城鄉融合發展的背景下,中低端、二線、區域性的消費品牌將嶄露頭角,例如美容護理。

Wind數據顯示,市值100億美元以上的美股日常消費股中,今年來錄得上漲的個股約占39%。其中表現較好的個股包括$Archer Daniels Midland(ADM.US)$$Corteva(CTVA.US)$$英美煙草(BTI.US)$$邦吉(BG.US)$,截至6月10日分別累漲26.5%、23.3%、18%、15.7%。

市值100億美元以上的美股可選消費板塊中,錄得上漲的個股僅占約4.5%,漲幅居前的個股包括$Sendas Distributor(ASAI.US)$$伊坎企業(IEP.US)$$美元樹公司(DLTR.US)$$拼多多(PDD.US)$,年初至今分別累漲27.5%、11.5%、11%、2.8%。

編輯/lydia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