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3月18日晚,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客聘教授孫明春教授在高金E講堂及國內多個知名財經平台同步直播了「疫情衝擊下的全球宏觀形勢」主題講座。本文根據孫明春教授的講話錄音整理而成。

全球的危機已經到來

想必大家都對全球正在發生的情況有所了解,我認為,從三個層面來講,我們已經進入危機了,不過現在仍處於這一輪危機的前期。

第一個層面是公共衛生危機。現在新冠疫情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大流行病,全世界已有150個國家和地區發現確診病例。這毫無疑問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危機。

第二個層面是經濟危機。我的判斷是,快則這個季度,慢則二季度開始,全球絕大部分發達經濟體都會衰退,而且此次衰退的深度可能超出很多以往的經濟衰退,形成一個經濟危機。

第三個層面是金融危機。從目前金融市場各種大類資產的波動率來看,我們已經達到了危機水平。目前,很多資產的波動在過去二三十年里都非常少見,已經接近金融海嘯的水平,個別市場甚至超過了十多年前創下的歷史高位。我們認為,目前市場波動尚未結束,還可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在這麽大的波動率下,全球有相當多的金融機構肯定有流動性的困難,甚至有爆倉的風險。我相信,或許部分機構已經爆倉了,只是不知道是誰。

金融市場這麽大的波動,很容易引發「海嘯」一般的連鎖反應,比如因為很多病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從而使公共衛生危機演變為人道主義危機。這只是一個可能性,不是一個預測,不過相關風險不能低估。

另外,經濟危機、金融危機有可能演變成為一個社會危機或政治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東南亞國家出現了社會危機、政府垮台等事件。我擔心,有些國家的政府若對疫情處理不善的話,可能會出現政治危機或者社會危機。

還有一個比較微妙的層面是,各個國家的國內危機也有可能演變成國際關系危機。這方面的風險也不能低估。未來會怎麽發展?各個國家的輿論怎麽引導?很難說。尤其有些國家今年是大選年,我覺得大家可能要關注這些可能存在的非線性演變。

總結下來,我覺得這一輪全球危機的影響力可能遠遠超出想象,後面會怎麽發展,更是未知的。這麽大的「地震」來了,後面肯定會有次生災害,這種情況下,大家應遵循古話所說的「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先求生存,再圖發展,相信未來肯定會有更好的投資機遇。

疫情來臨之前的全球經濟

其實在疫情之前,全球經濟就已經在衰退的邊緣(圖1),可以說是「不堪一擊」。


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19年美國的股市、房地產市場都非常好,經濟也是夢幻組合,失業率處於歷史50年最低。然而,如果深挖美國經濟就能發現其基本面的問題。美國是一個「瘸腿」的經濟體,在「三駕馬車」里,投資已經連續三個季度是負增長了,只有消費還在支撐,但消費的增長率也已經連續三個季度下降了。這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之前的減稅對消費有幫助,但效果在遞減。

我個人認為財富效應是這些年美國消費強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於量化寬鬆政策的實施,很多資產的價格都翻了很多倍,包括美國股市,從600多點漲到了3000多點,形成了很大的財富效應。財富效應讓老百姓去消費,這樣就能帶來了更多的工作、更多的就業,而就業高了收入就更多,消費也就更多。但這個正循環會走過頭的,我個人認為去年就走過頭了。這個正循環一旦反轉,就會從良性循環變成惡性循環,這也是我所擔心的。我去年底就認為美股估值太高了,根本不合理,但是我也不知道什麽契機會把它反過來。這個循環一旦反過來,經濟就不是瘸一條腿了,是瘸兩條腿。

第二大經濟體是中國,2019年增長率還不錯,達到6%。但6%對中國來講其實不算高,因為上一次增長率在6%以下已經是1990年了。換句話說,在過去30年里,這是最低的增長率。所以今年年初大家都在討論要不要保6?哪怕在疫情前,中國經濟也不是處於一個很強的狀態。沒來疫情之前,我們已經覺得今年挺難的,來了疫情後經濟什麽樣,大家心里也有數。

再看第三大經濟體,日本。日本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速為-7.1%,這個跌幅實在令人震驚。不過,去年10月份的時候日本提高了消費稅,導致有一些消費提前到二季度、三季度。不過即便把前三季度的數加起來看,好像消費增長也沒那麽高。日本經濟其實是非常疲弱的,已經是一腳進入衰退了。

第四大德國和第五大英國在四季度都是零增長。去年二季度都是負增長,多虧三季度反彈了一下,避免了一場技術性的衰退,到四季度又是零增長。

再看第六大法國,第八大意大利,第四季度增長率都為負。第十大經濟體加拿大為0.3%,這還是環比折年率,如果不折年率的話,環比千分之一都不到。GDP的統計本身也不是那麽精確,在我看來,千分之一的增長和零增長沒什麽區別。

第七大印度和第九大巴西,都是金磚五國的成員。先看巴西,環比只有0.5%,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這個增速是不算高的。印度是4.7%,看著不錯,但前幾年它的增長率分別是7%和8%,經濟增速去年下降得很快。

可以看出,前十大經濟體在疫情之前,六七個已在衰退邊緣了。

再看香港,香港去年下半年在疫情到來之前,已經進入衰退了。這次香港的衰退程度較深,有些指標已接近2009年金融海嘯時的水平,可以看出,香港的經濟環境是很差的。

再說回美國。紐約聯儲對美國經濟進入衰退的概率所做的模型預測,是根據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與三個月國債收益率的利差來計算的,在每月的月初公布,預測今後12個月進入衰退的概率。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該模型預測的美國衰退概率就在直線上漲,並在去年8月份達到了38%。這預示著今年8月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概率達到38%,是相當高的。該模型預測的衰退概率雖然之後有所回調,但根據3月3日公布的最新預測,一年內衰退概率再度超過30%,為30.7%。這個模型在過去這五十年,曾有八次預測衰退概率超過30%,而這八次里面,除了1967年那一次,其餘七次在預測後一年之內美國經濟都進入了衰退,無一例外。

所以說,去年就有很強的信號表明今年美國經濟要進入衰退。這也是為什麽去年美國經濟那麽好,美聯儲還減息了三次。這個信號已經給了大家,但絕大部分投資者還是不聽,都說「這次不一樣」。不少經濟學家也說這次沒關系,並給出各種各樣的原因和分析。但現在看來,還是逃脫不了這一魔咒。

我們也是去年下半年看到這個模型之後,開始警惕起來,後面在11月、12月也寫了一系列的報告和文章提醒大家。這都是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我們看到的數據。

疫情之後的全球經濟

在國內,一月下旬、春節前後開始防控疫情,各媒體也開始普及新冠疫情的傳染性有多高,但海外在那時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我說看國內發展的情況、疫情的傳染力以及全球的開放度等等,將來海外疫情的控製可能更難,也存在疫情從海外輸入的可能。但我想大部分人可能沒有關注到這一點,尤其是海外。哪怕後來日本、韓國出了很多案例以後,很多歐美的國家依舊沒有在意。

截止到昨天(3月17日),意大利確診已經快三萬人了,今天可能已經超過三萬人了;伊朗也超過1萬5000人了;美國確診人數也在往上跳,今天已經超過六千了;反觀香港,雖然最早在1月23日就有了第一例,但到現在控製得都不錯,大概有160例。總之,新冠疫情來了以後,很多發達經濟體之前都沒有真正在意,耽誤了很多時間。

現在全世界差不多有150個國家和地區發現了新冠疫情的確診病例。可以想像,很多發展中經濟體、中低收入的國家,醫療衛生條件肯定是比較差的,很容易出問題。非洲、南亞、東南亞一些經濟體,還有南美等都開始有確診病例,這些地方控製不好的話,將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

中國確實是控製得比較好,兩個月內就把這個疫情控製住了。疫情的控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包括每一位公民的配合和犧牲。但是這樣的防控措施,在絕大部分的發達經濟體是很難實施的,一是政府可能沒有那種執行力,二是老百姓可能也不像我們這麽配合,所以說,如果這些地方疫情發展起來的話,風險將會很大。這些國家很多都是我們在經濟、貿易等各方面的重要合作夥伴,也有很多交流。因此,中國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

發達經濟體在醫療衛生質高,但是量低。正常情況下,他們醫療條件較好,所以看病等各方面的需求可能也小,但是量方面,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無論是英國、美國、加拿大、西班牙、意大利還是澳大利亞,從每千人病床數來看,並不是那麽高。疫情來了,這些國家的醫療資源其實是不夠的。美國的醫療體系也有很多短板,病床數沒有那麽多,紐約已經有很多病人,醫療資源可能會非常緊張。

再者,很多發達經濟體,包括美國,醫療保險並不是全面覆蓋的。就美國而言,政府只負責提供最低收入者以及老人的醫療保險,其他人是沒有公共醫保的。多數有錢人都去買商業醫保。但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目前有約2750萬人是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也就是說,既沒有政府提供的公共醫保,也沒有需要繳費的商業醫保。這些人就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因為在美國、歐洲,如果沒有保險,看病是非常貴的,這些買不起保險的人更看不起病。另外還有一些非法移民,也沒有醫療保險。這些人看不起病,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出現傳染病的情況下,他們不看病,對整個社會、對其他人都是很大的危害,所以防控疫情會很困難。美國紐約州已經表示,沒有保險的人因為這個疫情看病也都免費;但在美國,其他州是否免費是每個州自己決定的。

日本和韓國是兩個最早受到疫情衝擊的國家。相對來講,他們的醫療水平比較好,疫情也控製得非常好。總體來講,其實歐美這些發達經濟體,雖然在我們看來他們的醫療資源比較豐富,但是實際上面對這樣百年一遇的疫情,他們的資源也是遠遠不夠的,這從意大利的情況就能看得出來。

疫情將怎樣影響經濟?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疫情接下來會怎樣影響經濟?中國官方的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在今年二月份的跌幅是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圖2),其中服務業受到的衝擊尤其大。因為疫情的衝擊,服務業目前的困難是前所未有的,從數據上來看,已經比2009更差了。


另外,看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商品零售,也就是常說的投資和消費,最新的數據都是負百分之二十幾的增長(圖3),這是統計局有數據以來從未有過的情況。可以看出,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非常大,這也是現在大家都在忙著復產復工的原因。


再說香港,特區政府采取了很多防控措施,但整體來講,遠沒有大陸嚴格。盡管如此,從歷史數據來看,香港的PMI也下滑至歷史上最低(圖4)。可以想象,如果要防控疫情,歐美這些經濟體最起碼也得做到香港這樣。所以就經濟而言,得做好更壞的準備。


過去一周,全世界的央行、政府都采取了很多的政策,以防控疫情並刺激經濟。

就貨幣政策而言,美聯儲近期兩次突擊降息,一次減了50個基點,一次減了100個基點。減完之後美聯儲的政策利率處於0-0.25%之間,基本進入0利率。實際上,美國一個月期國債的收益率這兩天已經出現了負數,實際上美國已經進入負利率時代了。英國央行隨後也宣布減息,而日本和歐洲的國債收益率更是早已處於零利率、負利率區間了。歐央行並未繼續減息,並在上周的政策會議上指出,現在主要是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時候,貨幣政策在應對疫情層面的問題時,減息不是那麽有效。

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同時影響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因為疫情隔離,很多廠停工,又趕上春節,中國的工業增加值下降了13.5%,為歷史上最大跌幅。因此,大家可以想像疫情對生產、對供應產生了多大的影響。

而貨幣政策主要的影響還是在需求端。貨幣政策刺激有一個問題,也就是如果放水放多了,把需求刺激起來了,供應又跟不上,反而容易引起滯脹。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中國目前面臨著一個比較尷尬的情況,因為在疫情之前,由於豬肉短缺等各種原因,通脹就在5%左右,為過去八年來最高。雖然PPI依舊為負,但我們一邊是通縮,一邊是通脹。疫情來了以後再通過貨幣刺激的話,一旦供應跟不上,需求卻被刺激起來,容易引起大家的通脹預期,造成滯脹的風險。

疫情對供應鏈會怎麽影響?因為現在供應鏈全球布局,很多商品不是僅僅依靠中國復產復工就可以生產的。全世界都面臨供應鏈上的問題。農產品有可能也會受到疫情影響,比如這個原本就較為短缺的豬肉,可能因為疫情的影響,進口途徑也困難會有所受阻。最近在網上看一篇文章,與養蜂有關,文章指出,養蜂人如果不能把蜜蜂隨著花季轉移,會對農產品、農作物的授粉產生影響。這會不會影響到農產品的產出,目前也都是未知數。總的來說,疫情可能會對供應端造成許多問題。這個時候如果放水刺激的話,將來有可能出現滯脹的風險。

全世界的央行過去這十多年來,一直在放水。而放了那麽多水,利息都減到零、甚至到負了,全球經濟在疫情到來之前也已岌岌可危。這種情況下央行再放水效果有多大?大家心里都有數。央行放水救急可以,救窮不行,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當然防範金融危機還是有效果的,但是對振興經濟,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就財政政策而言,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在說要靠財政政策來穩固並刺激經濟,例如,美國就宣布要進行一萬多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財政政策主要是為了解決社會的基本運轉問題,例如社會福利、基本收入等。這一萬多億美元的財政支出,從穩定社會、給老百姓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的保障的角度來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過,目前的問題在於西方絕大部分經濟體的財政負擔已經很重。美國的國債總額,2018年底的時候是21萬億,占GDP的比例已經達到了106%,而在2001年還僅是53%。所以說,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已經相當高了。而去年美國在經濟那麽好的情況下,財政赤字超過了一萬億美元。本來美國一年財政赤字就有一萬多億美元,現在如果再增加一萬多億美元的疫情特別支出、以及之後更多的救濟和刺激支出,美國今年的財政赤字總額可能遠超預期。如果這樣,今年說不定要有兩萬五到三萬億美元的財政支出,而2019年美國的GDP大概是21-22萬億美元的水平。換句話說,今年一年的財政赤字就占GDP的10-15%,這確實讓人不太放心。

圖5中所列的歐盟各國和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除了中國、德國、愛爾蘭之外,其他國家的債務占GDP比例都是高於80%警戒線的(圖5)。這些年下來,絕大部分國家的政府、財政負擔都很重,如果再增加開支,資本市場會擔心的。像中國、德國這種負債較低的國家不多,只有香港、新加坡及北歐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政府財政總體還是不錯的,但這些國家和地區是少數。


「歐豬五國」里,除愛爾蘭外,希臘、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四國的國債占GDP的比例,比十年前歐債危機時更壞。這些國家之所以可以撐到現在,主要就是因為這些年利率非常低,這些政府可以用很低的利率發30年、50年的債券。最近,意大利的國債收益率有所上升,意大利與德國的國債收益率利差迅速擴大,如果再漲200個基點就趕上2011年歐債危機的水平了。這很可能會造成惡性循環。

總之,疫情之前全球經濟就不好,疫情來了經濟更不好。疫情在很多歐洲國家已經失控了,在一些發展中經濟體可能也失控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也沒有太多的空間,這讓全球經濟都陷入麻煩。這就是為什麽我們判斷,全球經濟將很快進入衰退,甚至演變為經濟危機,因為這次衰退的深度、廣度都有可能超過我們過去幾十年看到的現象。

疫情前後的全球金融市場

去年,不管是風險資產還是避險資產,回報都很好;今年,截至3月18日早晨,我們可以看到各類資產的總回報中,幾乎所有風險資產都是跌的,而避險資產雖然大部分上漲,但漲幅也不高(圖6)。其實,避險資產漲幅本來較高,但在過去一周,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短缺,所以突然間,投資者也不考慮手上持有的是風險資產還是避險資產,為補充流動性,大家被迫把一些避險資產,包括國債、黃金都賣掉了,導致了避險資產價格的下跌。但整體上來講,現在大家都處於風險極度厭惡的狀態,或者說極度恐慌的狀態。


根據海通國際全球恐慌指數(這個指標綜合了全球各大類資產的表現,其讀數越低意味著市場越恐慌,越高意味著市場越樂觀),3月18日收盤讀數為-1.48(圖7),處於2.37%的歷史百分位。這意味著過去20年里只有2.37%的交易日出現了比現在更為恐慌的局面。這是非常罕見的。當前市場的恐慌情緒在過去20年里僅次於2009年金融海嘯時的水平。


如此罕見的大幅度資產價格的波動,必然導致很多金融機構出問題。因為相當多的金融機構是使用槓桿的,在價格劇烈波動的時候,很容易出現保證金不足的問題,有可能爆倉。有一些機構可能沒有做對衝,風險暴露比較大;有些機構可能做了對衝,但有些對衝倉位如果重要的交易對手出了問題而不能履約的話,那麽這些對衝頭寸也沒有意義。2009年,AIG出問題的時候,就是這個原因, 迫使美國政府不得不去救AIG,因為如果AIG倒掉,他們賣的CDS就沒有意義了,所有買CDS做保險、對衝的交易對手都會出現風險暴露。現在這種風險也存在。

回顧次貸危機,其背後的主因就是房價下跌。2006年下半年美國二手房價格下跌就暴露出問題了。房價下跌,導致2007年2月份一些做次貸的商業銀行出現了大量的壞賬,有的進入破產。這是危機到來的第一個信號。到2007年6月,有一批做次貸的對衝基金因為沒有流動性而停止贖回等,引發了次貸危機。

到了2007年7-8月份,雖然信用市場已經沒有流動性了,但是還有很多股票投資者認為信用市場對股票市場沒關系,因為企業基本面和經濟基本面是很好的,所以股市也不應該有問題。那時候全球經濟過熱,全世界商品價格都非常高;美國的失業率很低;中國經濟也非常熱。那個時候看經濟、就業、企業盈利都是非常好的。所以次貸危機是2007年6月就已開始,但股票市場在小幅回調之後接著漲,美國標普500指數於2007年10月份才最終見頂。換句話說,股票市場是在次貸危機發生之後三到四個月才有所反應的。

2007年六七月份次貸危機發生,到了四季度,次貸危機又導致投行出現了巨額的虧損。2008年的3月貝爾斯登出現危機,之後被JP摩根收購,使得金融市場的恐慌情緒告一段落。但到2008年9月雷曼又破產,引發股市進一步下挫,才使得次貸危機被定義為金融海嘯。那時,「兩房」、華盛頓互助銀行、還有一些企業都出了問題。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因為CDS而救助AIG。這個鏈條回過頭來看,邏輯是很清楚的,但是事前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之所以今天要回顧十多年前的那場危機,主要是舉一反三,思考今天我們看到的現象背後是一個什麽樣的情況。今天是3月18日,再過一個月,美國投行的一季報就要出來了。四月中旬看看這些銀行、投行的季報,會不會出現讓人驚慌的數據?

再往下看歐債危機。因為政府沒那麽多錢,財政刺激之後,債務負擔太重,進而引發了歐債危機。現在政府財政刺激是不行,但是財政托底是不得不托的。不管美國、歐洲還是中國,財政必須得花錢,必須得把老百姓的民生解決好,而且要避免很多企業因為停產停工破產倒閉。這些應急性的開支是必須要做的,但是這些做完其實也只是「填窟窿」,後面經濟振興還需要錢,而對於這部分錢,政府是沒有底的。如果這樣做的話,可能很多國家的政府都要面臨債務危機,這也是一個風險。

再一個風險是說,政府印錢、發錢、財政刺激,說白了還是得央行印錢。現在很多的央行都買國債,其實就是央行在支撐。這個做法,我認為可能導致將來全世界的老百姓對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都產生懷疑,這個危機就更大了。

所以我們要做好思想準備。雖然我們現在已經看到危機了,包括公共衛生危機、經濟危機、金融危機,但是後面可能還有很多更大的、更嚴重的次生災害。

我們需要一些非線性的思維,不能簡單地線性外推。到底有哪些非線性的演變?第一個是從公共衛生危機到人道主義危機。歐洲的有些國家,醫療資源不夠,選擇性救助;還有一些國家沒那麽多的資源,沒有救助,這樣演變下去就是人道主義危機。到了那一步就有社會危機的風險,老百姓不可能坐以待斃,尤其是政府處理不好的話,或者社會資源比較短缺的情況下,不排除有些國家會出現社會動亂,有可能針對政府,也有可能針對社會主體自身,這些在歷史上也發生過,例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就發生過。

從金融市場來講,各大機構肯定是有內傷的。從政府救市到主權債務危機,央行不斷印錢,印到某個程度之後,民眾對貨幣體系的信心就會動搖。2008年,在對國際貨幣體系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比特幣應運而生,成為央行發行紙幣的一個可能的替代品。如果為了應對本次危機,央行依舊不斷印錢,那麽民眾對全球貨幣體系的信心可能進一步下降。目前的全球貨幣體系還能維持多久?可能很長,是十年二十年,也可能是一年兩年,沒人知道。

還有就是從全球經濟衰退到全球大蕭條。如果考慮到全世界有150多個國家可能都面臨這樣那樣的衝擊的話,而且目前疫情並沒有疫苗或特效藥可以有效治療,全球經濟的衰退可能延遲較久。這種情況下,雖然現在還是小概率事件,但不能排除有大蕭條的風險。如果全球經濟真陷入蕭條,並且時間又長,那麽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可能出現政治危機或者社會危機。

另一個就是由國內政治危機轉變到國際關系危機的風險。很多國外政客都喜歡在困難時刻把危機由內向外轉移,如果國內實在搞不定了,要把這個矛頭轉向國外的話,可能會引起國際關系危機。具體怎麽樣,我們也沒法做太多的預測。

最後最關鍵的是,其實有很多我們想不到的「省略號」,其他可能出現的事件。今年的新冠疫情,就是一個我們之前想不到的突發危機。過去這幾年,全世界有各種各樣的風險、矛盾在積聚,幾乎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今年新冠疫情一來,加上沙特和俄羅斯打石油價格戰導致油價暴跌,就把全球金融市場搞成今天這個樣子。

按照美林時鍾的分析框架,我們要考慮的是接下來會進入衰退還是進入滯脹?我個人認為衰退的概率更大,滯脹的概率是偏小的,但也不是零。如果衰退的話就拿債券和現金,滯脹就拿現金和商品。這幾天來看,因為流動性的缺失,絕大部分的資產價格都在跌,債券收益率在漲、價格也在跌。目前來看,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我個人認為現金可能是最好的資產,拿著再看。

回頭再講中國,大家都在說咱們中國是不是情況最好?確實是。從各個方面來比的話,其實中國的基本面是最強的。我們經常賬戶順差1994年以來連續25年順差,日本過去四十年也是三十七八年的順差,德國也是從2002年開始,也是一直都是順差,這些是相對來講基本面比較好的經濟體。中國財政方面又比日本好很多,德國在歐盟區里面,受其他的經濟體的拖累。所以,中國這方面跟這些國家來比的話,是相當好的。從這個角度講,這一輪經濟危機下去,中國是有危有機,無論中國還是人民幣,我覺得都會在這一輪危機之後變得更強。

很多人說人民幣資產是避險資產,我覺得中長期可以這樣講。但短期來講,大家也要保持一個客觀的態度。哪怕在疫情之前,中國近些年經濟增長率也一直在下降,有很多的困難,例如降槓桿、防風險,財政雖然跟國外比是不差,但肯定不如十年前,尤其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槓桿率也不低了。為什麽三大攻堅戰要防範金融風險?因為中國經濟內部也有很多風險,新冠疫情也對我們衝擊得最厲害。當然,我們也是最早基本控製住了疫情並開始復產復工。

綜合考慮起來,從絕對層面上講,中國今年的經濟形勢肯定是有很多挑戰的;從全球橫向比較,確實比絕大部分經濟體都更好,更有空間。從自身來講,保底、保證老百姓基本的生活,給一些企業、金融機構給托底,我覺得問題也不大;出台一些刺激經濟、刺激需求方的政策,我覺得也能出;但大規模刺激的空間不大。

我們要做好思想準備,這一次的全球經濟危機,可能會比較長,比較深,要從長計議,把困難估計足,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財政、貨幣當局,以及老百姓,都要把自己的財務空間保留得比較充分。既要保持自信,保持中長期的樂觀態度,也要對短期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現在市場變化非常快,追蹤技術性的東西是很難的,必須要把背後的最基本的邏輯搞明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背後的思維邏輯,把這些鏈條捋清楚,象庖丁解牛那樣,自己手上拿把刀,看到牛就可以宰了。謝謝大家。

現場Q&A

Q1:您對未來的油價走勢怎麽看?如果石油價格戰一直持續下去?是否會引爆美國頁岩油企業的債務風險呢?

孫明春:油價可能還會低迷一段時間。當然,大家知道這是價格戰,是一個策略,我相信兩敗俱傷的策略對所有的經濟體,對OPEC的成員國,俄羅斯,包括美國都會有很大的打擊。雖然中國是很大的石油進口國,但中國的油企和金融領域也會有衝擊。

不過,我認為沙特之所以這麽有決心來打這一仗,背後還是有它的想法。從它現在的出牌來看,至少要堅持一段時間。雖然油價跌了,沙特財政上會有很大壓力,但是它有主權財富基金,但至少可以幫它支撐五六年。實際上不需要支撐那麽長。我估計支撐半年、一年下來,其他一些經濟體可能就受不了,也就妥協了。對油價來講,可能先更壞才能更好。

沙特除了有主權財富基金可以撐一段時間,還有一個是產油的低成本,井口成本不到十美元,現在二十幾美元的油價至少從企業的層面是可以賺錢的,當然賺的少了很多。它這個打法,油價目前在25美元左右,頁岩油、頁岩氣的公司肯定是不賺錢的,大家知道很多這些公司的負債率也很高。如果出現像2014年到2016年間北美有一兩百家頁岩油、頁岩氣的公司破產倒閉的情況,具體數量不敢講,我相信會有很多出問題。尤其是最近這個市場波動這麽大,本身從事這個行業的一些公司,可能在金融上、財務上都會有一些衝擊。從美國信用市場的表現來看,北美這一塊的信用利差升得很厲害,公司債價格跌得很厲害,風險是相當大的。

Q2:眼下國內企業已逐步復工復產,您如何看待全球疫情的蔓延對國內製造業的影響呢?您覺得哪些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

孫明春:全球的影響,整體來講肯定是非常負面的,因為全球的需求,很多的經濟活動都會明顯下降。中國作為一個世界工廠,受到的衝擊當然是很大的,尤其製造業受到的衝擊會很大。如果說衰退的時間比較久,真正成為所謂的全球大蕭條的話,這個風險就更大了,這是一個比較差的情況。

但我覺得也有機會。如果全球的需求受疫情的影響削弱得很厲害,可能全世界很多國家的製造業也要因此停工停產。這種情況下,由於中國最早有效防控了疫情,也已經復產復工了,而海外可能才開始停產停工,除了一些產品供應鏈是全球性的,有些產品的供應鏈國內比較全的話,短期內的訂單反而有可能在我們這邊,尤其是基本生活必需品。今年,設備、中間製品、中間產品的需求可能不見得很大,但是全世界70億人口,大家每天都要消費各種各樣的東西,如果其他經濟體自己生產不了,可能需要我們來生產。所以在短期內,對某些行業,尤其跟生活必需品相關的這些行業,可能是有幫助的,類似口罩、手紙,可能也包括一些食品相關的行業。

至於時間多久、這些需求的增加能不能抵消掉其他工業產品或者生產類產品需求的大幅度的下降,我不敢講。很坦率地說,目前全球的發展形勢下做預測很難,這些預測都不太靠譜,你不知道它後面怎麽發展。但是方向性的,我們還是可以判斷。

另外,經歷這樣大的事件之後,國外政府、社會,尤其是發達國家會不會開始考慮「製造業安全」的問題,包括醫療相關的一些產品及生活必需品,就像中國一直思考的糧食安全一樣?如果是這樣的話,也許半年、一年以後,會產生另外一個反向的力量,對中國的需求就會下來。當然,對純粹的市場經濟國家來講,把這個落實下來是有難度的。可能很多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學家、政府智囊,甚至是政府官員都這麽想,但企業家還是要賺錢的。這是一種可能性,但是執行中有多大的可行性?我還是有一點懷疑。總之我覺得是多種因素來影響咱們的製造業。

Q3: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的這十多年里,雖然各國炒作了各種概念,但是至今仍然缺乏新的增長點作為接下來的經濟增長引擎,當新冠疫情過去之後,經濟增長壓力會嚴重困擾各國,有一種觀點是目前真正有可能成為全球新經濟增長點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帶一路」倡議,您對此怎麽看?

孫明春:「一帶一路」是一個很好的倡議,我一直是非常認同的。我的基本觀點是,即便沒有這個疫情,全世界現在確實是都面臨缺乏經濟增長點的問題。真正要把全球經濟拉出來,如果只是在這個水平上的存量博弈,一起搶市場份額,其實是沒有好結果的,長期來講,對我們也是不利的。所以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包括習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都是高瞻遠矚的思路。尤其今天面對疫情,我們真正體會到什麽叫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非常值得做的。中國經濟過去40年漲了60倍。這個過程中,中國從一個小國,到今天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多少的推動力?中國漲到今天的規模,再高速增長,確實是很難了,不光是內需,靠外需也沒有太多的空間,所以這個時候我們非常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

「一帶一路」沿線的大部分是發展中經濟體,他們很多國家的人均GDP不過一兩千美元,甚至是幾百美元。如果我們能把這些經濟體的經濟帶起來,再給我們一個三十年或者是四十年,又會把蛋糕做大很多。我覺得這個是真正解決全球問題的一個辦法,「一帶一路」其實就是要做大蛋糕。

中國這些年發展很快,實力也在增強。其實我們確實是有能力、也有需要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反過來想,中國過去這40年的高速增長中,從很多發達經濟體那里得到了很多的幫助和支持,我們也是受益的,他們也是受益的。同樣,今天我們發展起來了,我們出錢、出力、出人,不光是幫助發展中經濟體,也是幫助我們自己,同時也是幫助世界上的發達經濟體。問題就是,國家之間要有互信才行。這需要我們的耐心,需要時間來考驗,需要成功的案例去證明,也需要我們國內企業家、金融家、老百姓的大力支持。這確實是未來解決經濟增長點缺乏的最好的辦法之一。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

標題: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投資者需從長計議

返回: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財經新聞常見問題 FAQ

甚麼因素會影響錢財的價值?

由於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不斷上升,故幣值會隨時間而降低,這便是通貨膨脹。幣值會受以下因素侵蝕通脹:簡單來說,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上升,就會造成通脹。當物價上升,受薪人士便會要求加薪,隨著通脹加劇,貨幣的購買力便不斷減弱。 利率波動:當利率下降,存款的利息回報便會減少。如果存款利率低於通脹,儲蓄便會失去原有的價值。但某類投資如股票和債券等卻可能因息口下降而升值。

為何銀色債券以債務工具於中央結算系統(CMU) 作清算及儲存 ?

根據銀色債券發行通函,若客戶經配售銀行申請銀色債劵,所分配的銀色債券會以債務工具於中央結算系統(CMU)作清算。

甚麼是債券?

債券是由政府、公司或其他機構發行的一種借貸票據。當您購入債券,即等同向發行者提供貸款,發行者則承諾於債券到期日以指定價格贖回債券,而在到期日前則須支付指定的利息。債券的種類繁多,不同的發行者以不同的條款發行債券。例如:定息債券、浮息債券、零息債券及存款證等。一般來說,債券及存款證的回報比較穩定。目前,銀行可代客買賣多種債券和存款證,除備有多種主要貨幣選擇外,客戶亦可選擇不同債券發行機構,包括政府,如中國政府、美國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等,或本地著名的半官方機構,超國機構及世界知名的公司。此外,債券年期由一年至三十年不等,而票面收益亦各異,選擇眾多,能符合投資者的不同需要。投資金額低至港幣1萬元。

甚麼是證券?

證券是一般可在股票市場交易之投資工具的統稱。任何人士均可透過經紀或銀行從事證券投資,並可從每日的報章或互聯網觀察投資行情。 證券投資的回報潛力一般高於儲蓄戶口。在經濟蓬勃的地區,只要假以時日,股市一般都會出現增長,有時更會在短時間內急升。但是,股市波動在所難免,所以購買證券不應視為一種短線的謀利方法。購買證券需要支付有關的交易費用,例如經紀佣金。如果要享有交收的便利,您可考慮採用銀行證券買賣服務。除了自行投資證券外,您亦可委託專業投資管理人員或公司代勞。

何謂「首次公開招股」(IPO)?

「首次公開招股」(IPO)是指一間公司首次向公眾投資者發行新股,債券或銀行發行的存款證。此類股票,債券或存款證有可能在證券交易所上市買賣。

為何我經銀行IPO申請獲分配的通脹掛鈎債券以債務工具於中央結算系統(CMU) 作清算及儲存?

根據通脹掛鈎債券發行通函, 若客戶經配售銀行申請該債劵, 所分配的債券會以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作清算,及在銀行的債券買賣服務透過場外交易買賣。

如何啓動我的中國A股交易服務?

如您已持有銀行綜合投資戶口及人民幣儲蓄戶口,即可買賣合資格的中國A股, 毋須登記。如您未持有任何銀行綜合投資戶口,亦可透過銀行銀行網上理財(只適用於現有銀行銀行客戶)或親臨任何一間銀行分行開立綜合投資戶口,過程方便快捷。此服務只適用於非美國個人客戶並持有符合美國稅務局要求的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証或護照。

參加銀行的「股票月供投資計劃」有什麼好處?

您可以:以符合預算的金額購入股票透過「成本平均法」減低投資風險享受中長線投資所帶來的較高回報潛力迎合個人的儲蓄投資需要

甚麼是單位信託基金?我怎受惠於基金投資?

單位信託基金亦稱互惠基金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投資機會,方法是由基金經理把眾投資者的資金,匯聚成一筆龐大基金,用以在廣泛地區及市場作不同的投資。所以,即使個人的投資額不大,投資者亦可參予全球各地市場的證券、債券、貨幣及商品投資。這種多元化投資稱為投資組合。單位信託基金提供多項有利因素:分散風險:由於分散投資,故基金的風險通常低於投資單一股票。但不同的基金,其風險和回報的水平,當然亦會有差異。專業管理:基金經理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研究和管理投資。個人投資者一般很難像基金經理對全球市場有透徹的認識,但如果購買單位信託基金,便可享有基金經理提供的專業知識。投資全球市場:透過單位信託基金,您的資金可運用於個人投資者未必能夠涉足的海外市場,從而擴闊投資範疇。經濟效益:由於大量投資者的資金以單一基金處理,故能平均攤銷經營成本和佣金,減低個人投資者支付的費用。流動性:您可在任何交易日(但基金所掛屬國家的公眾假期除外)買賣單位信託基金,增加資金流動性。有些單位信託基金產品與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指數期權掛屬,亦有時與貨幣期權掛屬。這種基金的風險略高於多元化的基金組合。

什麼是結構投資產品?它是如何運作的?

結構投資產品是涉及衍生工具的投資產品,其回報﹑到期金額及/或其結算方法是參照1) 任何一項或多於一項的參考資產的價格、價值或水平的變動; 及/或 2) 任何事件的發生或不發生而釐定。

有哪些資產屬於要約範圍內?

要約僅針對透過歐洲清算銀行有限公司(Euroclear Bank SA/NV) 直接持有的證券(即債券,存款證和股票),Euroclear Bank SA / NV是本行參與的唯一歐洲經濟區中央證券存管處(例如帶有ISIN 前置代號XS,US,AU,CA)。該要約與透過Euroclear的其他託管人或附屬託管人持有的證券無關。

當「高息投資存款」的存款日為提交指示之後第2個營業日,如何計算綜合理財戶口有抵押信貸的信貸比例?

若已於交易日(Trade Date) 開立「高息投資存款」並處於存款日(Deposit Date)之前的時間: 如以外幣作為存款貨幣,該筆已保留於戶口作為扣除交易所需的款項將會從戶口可用結餘 (account available balance) 中扣除並不會納入有抵押信貸的計算。因此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將會下降,基於外幣存款在「高息投資存款」交易日之前被計算為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 如以港元作為存款貨幣,該筆已保留於戶口作為扣除交易所需的款項將亦會從戶口可用結餘 (account available balance) 中扣除並不會納入有抵押信貸的計算。但基於港元存款在「高息投資存款」交易日之前已不納入為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因此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不會受影響。 在「高息投資存款」存款日(Deposit Date)當日(即交易日之後第2個營業日),以任何貨幣作為存款貨幣的交易金額將會納入計算為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直至到期日為止。

如何經銀行投資外匯?

您可以經銀行透過多種方法投資外匯。您可使用24小時外幣兌換服務讓您隨時隨地透過網上理財或流動理財設立兌換指示。若您對個別外幣有特定的目標兌換價,您可透過外匯限價買賣服務預設指示。若您想以定期儲蓄的形式累積外幣或人民幣,您可透過外幣/人民幣轉存服務預設兌換指示,我們會根據您的預設指令自動替您執行指示。

要約僅針對透過歐洲清算銀行有限公司(Euroclear Bank SA/NV) 直接持有的證券(即債券,存款證和股票),Euroclear Bank SA / NV是本行參與的唯一歐洲經濟區中央證券存管處(例如帶有ISIN 前置代號XS,US,AU,CA)。該要約與透過Euroclear的其他託管人或附屬託管人持有的證券無關。

您首先需要了解個人的理財需要或投資目標、財政狀況及風險取向。您的目標可包括應付以下各項需要:保障家人子女教育退休策劃管理及累積財富遺產規劃您亦須考慮您的目標,投資年期,可承擔的投資金額及個人的投資偏好。

你們會於何時強制出售我的股票(斬倉?

如(i) 您的股票孖展比率連續3個月維持於105%至少於120%;或(ii) 股票孖展比率一旦觸及120%或以上;或(iii)我們不時訂定之時間,我們將強制出售您的股票(斬倉),不會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