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Stock-hk.com

一文讀懂巴菲特的擇時原則與選股秘訣

最後更新:

作者:丁昶

導言

作為一個極其成功的投資者,巴菲特本身就是一個重大的異常金融現象。在這個金融現象的背後,必然存在著經濟和社會層面的理由。只有打通這些層次,我們才能看到一個真實立體的巴菲特。

在中國股民中,沃倫·巴菲特可謂家喻戶曉,人稱「股神」。這位投資大師長年居全球富豪榜前三名。光有錢還不算,更加難得的是,他在投資圈中地位極高,非常受人尊崇。

在行業內,巴菲特大概是什麽段位呢?中國的高瓴資本因為投資了騰訊和京東而聞名,它可能是目前中國最成功的投資基金。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叫張磊。張磊的恩師,也是他的第一位投資人,叫大衛·斯文森。斯文森是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的投資總監,在美國也是開宗立派的人物。我有一次當面向斯文森問起,巴菲特和他,兩個人怎麽比較。斯文森聽到後,立即正色嚴肅地回答:「我永遠不能與巴菲特相比。」

巴菲特的擇時原則


要討論巴菲特的擇時原則,就不能不談到美國的國運。巴菲特的擇時原則很簡單,說出來幾乎盡人皆知: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不過他這兩句話可不是沒有前提的,更不會放之四海皆準。他自己就曾多次表示,出生在美國,就相當於中了一張「卵巢彩票」。美國的國運,是他投資業績的基礎。那麽美國的國運究竟如何,我想從空間和時間這兩個維度來做一個基本評價。

從空間上看,美國是一個大國。我們知道,世界上有197個國家,無論從地理、人口還是經濟上看,美國都是與整個歐洲平級的單位實體,而不是與英國、法國、德國平級的單位實體。放眼全球,能夠與美國並稱大國的,恐怕只有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都差點意思。

世界銀行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做了許多模型和指標,把幾十個中型國家的數據樣本放在一起分析,預測效果看起來都挺好,但是它們往往不適用於中、美等大國。

比如說,美國的基尼系數比歐洲國家都高。按照一般理解,這說明美國的貧富差距比較大。但是如果把歐洲作為一個整體來計算基尼系數,那比美國還要高,因為它把東歐、西歐之間的國家不平衡計算進去了。同樣道理,要是把中國的東部幾個省份單獨計算基尼系數,那也會比現在的全國統計低得多。

在投資上,規模差異造成一個什麽結果呢?我們可以看到,歐洲、日本股市的龍頭公司,往往是一國之豪強,頂多占據一個細分領域;而美國股市的龍頭公司,常常是一個大行業的世界霸主。這里的規模效應非常顯著。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市值1萬億美元以上的公司一共只有5家,其中4家是美國的,它們是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還有一家是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市值5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的公司有5家:美國的臉書、特斯拉,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和台積電。其他的各國龍頭公司都只能從3000億美元往下排,中間差著一大截呢。要知道,伯克希爾自身的市值都接近5000億美元,超過很多小國家的股市總規模。如果不是在美股市場這樣的「深海」里,是不可能養出巴菲特這樣的「大魚」的。

從時間上看,美國是世界群雄舞台的一個後來者,但是它最近一百年的崛起非常迅猛。美國建國是在1776年,一直到1850年,美國的人口仍然只有2000萬出頭,跟今天的一個大城市差不了多少,所以當年的歐洲列強並不把美國放在眼里。19世紀中期的法國社會學家阿歷克西·德·托克維爾,曾經預言美國將成長為偉大的國家,這在當年還屬於新奇之語。

大家知道,美國至今保留著一個上百年的老政策,即在美國出生的嬰兒可以自動獲得美國國籍。這其實不算什麽,要是放在一百多年前,歐洲移民到美國是可以自動獲得土地的。通過迅速、大量吸收移民,到19世紀末,美國人口一舉超過英、法、德,成為西方第一。

1945年二戰結束後,美國國運進入巔峰時刻。當時整個歐洲都打爛了,最優秀的人才、資本全都跑到美國去了。經過一番「乾坤大挪移」,美國GDP(國內生產總值)一度占到全球的50%,黃金儲備占全球的75%,可謂權傾一時,如日中天。

1945年,巴菲特15歲,正值青春年少建立世界觀的時候。巴菲特一直篤信美國國運。這相當於他的思想鋼印。思想鋼印不是理性分析的結果。其實,世界上的事情很少能夠分析得像小蔥拌豆腐那樣一清二白,往往分析到最後還是有幾個趨勢相互矛盾,幾個證據相互衝突,那麽你到底押注哪一邊?這時候就只能靠思想鋼印了。

正是帶著這個思想鋼印,巴菲特才能堅決踐行「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2008年金融危機,全球股市暴跌,人人自危。巴菲特卻跑去電視台發表講話,表示堅定看好美國經濟,並且公開宣布自己正在買入股票。

我們今天看巴菲特,似乎只能看到一個智慧的老者,但是在這個形象背後,其實還有一個執著的少年。要是沒有這樣的歷史眼光,我們就無法真正認識這位傳奇人物。

從整體趨勢上看,看起來美國股市百年長牛,可是許多上了年紀的美國人並不這麽想。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之後,全球經濟進入大蕭條。美元對黃金貶值了40%,這就相當於給所有資產價格立即注水了40%,道瓊斯指數趴了25年,一直到1954年才創新高。所以說,美股也有坑死整整一代人的時候,無腦抄底可沒有那麽簡單。

巴菲特的幸運之處就在於,他出生在1930年,即大蕭條之後的第二年。而當他長大成人,嶄露頭角的時候,正趕上一個百年歷史大底。當然,在人人談股色變的年代,少年巴菲特卻偏偏鍾情於證券投資這個領域,並且終生一以貫之,這大概就是「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的最高境界吧。

巴菲特的選股秘訣


巴菲特談論選股的內容很多。在每年致股東的信里和股東大會的問答中,他都會花大量篇幅介紹他分析公司基本面的經驗。可是這些內容紛繁復雜,似乎很難用一條主線把它們串起來。事實上,我認為巴菲特選股的秘訣,總結起來就是兩個字——復利。

巴菲特曾多次強調復利的作用。所謂復利,就是資產金額按照指數函數增長,就像滾雪球一樣,雪球自身體積越大,在地上滾一圈,沾上的雪花也就越多。

比如說,你每天賺1%,365天之後的結果就是1.01的365次方,大約可以增長36倍多;你每天虧1%,那麽365天之後的結果就是0.99的365次方,只能剩下不到3%。兩者相差1233倍,這就是復利的威力。

復利致富的原理如此簡單,無數人津津樂道。不過思辨能力強的讀者應該會覺得有點蹊蹺,憑什麽這麽簡單的原理,會輪到巴菲特來發現呢?

僅就數學意義而言,按指數函數增長的意義很早就被認識清楚了。18世紀末,英國人口學家、政治經濟學家托馬斯·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出版,該書的核心邏輯就是人口數量按照指數函數增長,遲早會突破生存資源的上限。但是在巴菲特之前,似乎沒有哪位名人曾經提出過,資產金額也可以按照指數函數增長。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那些先賢們全都生活在金本位時代,而巴菲特則生活在紙幣時代。大家請注意,資產金額按照指數函數增長,是紙幣時代的特有現象。

眾所周知,美國股市是百年長牛,典型地按照指數函數增長,但是如果我們把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除以黃金價格,得出的曲線便再也看不出一點兒指數增長的樣子。


圖片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1931年英鎊脫離金本位。1933年,美元脫離金本位。1944年,巴菲特14歲的時候,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美元取代黃金成為世界硬通貨。展現在少年巴菲特面前的,是一個全新的紙幣時代。而他的歷史使命,就是認識、研究、發掘、驗證這個新時代的投資規律。

巴菲特向歷史交出了一份精彩的答卷。這份答卷當然包含著許多智慧亮點,但是如果把其中的時代精神歸納起來,我想大概主要就是兩條:資產端盡量與物價相關,負債端盡量與物價無關。

前一條「資產端盡量與物價相關」比較好理解。喜詩糖果、華盛頓郵報、吉列剃須刀、內布拉斯加家具商場、可口可樂、DQ冰激淩……股神旗下的這些招牌資產,大多與普通人的生活消費息息相關。隨著物價上漲,這些公司的收入隨之上升,甚至因為品牌效應而上升得更快,但是成本卻不會同步增加,騰挪出來的就都是利潤。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中強調,投資者應當關注上市公司在過去10年間的平均每股淨利潤。他的本意是希望投資者不要被某一兩年的異常情況誤導。可是在紙幣時代,物價變動不居,10年前的財務數據本身可能就是一種誤導。所以巴菲特拋棄了導師的教誨,改為關注上市公司的定價能力,即上市公司隨著物價上漲提高產品價格的能力,並將這種能力稱為企業的「護城河」。

後一條「負債端盡量與物價無關」可能更難理解一些。畢竟借錢給你的人也不是傻子,既然物價不斷上漲,那麽他們索取的利率肯定也會更高。這似乎是一個在合理假設下無解的問題。但是股神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新路。

1970年,巴菲特收購藍籌印花公司。這家公司的業務很有意思。它發行一些小巧的印花貼紙,如果有人集齊了一定數量的貼紙,就可以找公司兌換烤箱、水壺之類的獎品。據說兌換商品的目錄多達116頁。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儲蓄遊戲。雜貨店、加油站甚至殯儀館都願意出錢買進貼紙,然後發放給顧客。

請注意,印花公司從商家那里拿到了現金,但是向顧客承兌獎品則是很久以後的事情,甚至永遠不會發生,隨著銷售和兌付不斷滾動,印花公司的賬面上始終存著一筆資金。按照今天的會計準則,它應該被計為預收賬款,不過從資金性質上來說,它確實是一筆不受通貨膨脹影響的負債。

理解了印花公司,你就會發現保險公司的商業邏輯與其並無二致。保險人把現金交給保險公司,換取一個在未來兌現或者永遠不會兌現的賠付承諾。在實際發生事故之前,這筆資金將由保險公司支配,後者卻不必為此支付利息。而且保險公司的規模可以做得很大。與保險公司相比,印花公司就是一場小把戲。所以後來伯克希爾的整個投資平台,都建立在保險業務的基石之上。

公允地說,印花公司也好,保險公司也好,它們的負債並非沒有成本,前者需要承兌獎品,後者需要承兌賠付。但是它們的成本都與通脹無關,不會隨物價上漲而上漲。巴菲特看中的正是這一點。

「資產端盡量與物價相關,負債端盡量與物價無關」,這是貫穿巴菲特一生選股的核心邏輯。而它的運行機理也很簡單:只要物價不斷上漲,收入也會隨之上漲,而成本則不然。因此物價越漲,利潤越多,最終的結果就體現為復利的指數增長。

回看太陽谷演講


現在讓我們回到1998年,看一看當年發生了什麽。

首先澄清一點,巴菲特的整體投資框架並沒有過時。1998年之後,伯克希爾的股價仍然上漲了大約3.4倍。換句話說,巴菲特今天的財富,超過3/4都是在1998年之後才賺到的。他仍然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大師之一。

我們只是想討論,為什麽在1998年之後,美股又經歷了20多年長牛,而伯克希爾的股票自帶1.5倍槓桿卻仍然不能跑贏市場?

也許部分巴菲特的粉絲會覺得,這個問題近乎明知故問。因為巴菲特堅持低配科技股,所以錯過了21世紀美股市場上的最大機遇。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可是為什麽巴菲特堅持低配科技股?他自己的解釋是「看不懂」。

可是如果真的只是看不懂,那麽對於美股市場第一大權重板塊,他完全可以采取「標配」。他曾經多次建議散戶買入指數基金。他如果真覺得看不懂市場,那麽只要1.5倍槓桿買入指數基金,他的「伯克希爾號」超級跑車照樣可以跑個一騎絕塵。所以很明顯,他不是「看不懂」,而是「看得懂」。他有明確的觀點,那就是不看好科技股,所以才低配。

股神本人的謙虛和隱晦,使得我們很難窺見他的真實內心。而僅有的一次機會,可能還得從20年前說起……

伯克希爾作為一家橫跨多個行業的綜合性巨型資本集團,它的股價走勢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與標普500指數保持同向波動。但是1998-2002年間,兩者之間出現了一次罕見的背離。

1998-1999年,標普500指數上漲而伯克希爾的股價下跌。2000-2002年,標普500指數下跌而伯克希爾的股價上漲。挖完一個大坑之後,兩者的比值回到原點,並且一直保持到今天。

這兩次罕見背離的背後,是巴菲特與華爾街之間的一次驚心動魄的激烈對抗——華爾街看多,巴菲特看空。

1999年夏天,巴菲特發表了著名的太陽谷演講,明確了他對股市,尤其是對科技股的看空態度。據說這是他職業生涯中唯一一次公開看空股市。

隨後納斯達克指數加速上漲,而伯克希爾股票則遭遇巨量拋售,股價在10個多月里幾乎腰斬,以致巴菲特史無前例地在1999年致股東的信中致歉:「在資產配置這門課上,今年我的考試成績是D。」

2000年2月,納斯達克指數崩盤。2001年,「9·11」事件發生。截至2002年9月,納斯達克100指數下跌超過80%。而在標普500見頂回落的同時,伯克希爾的股價卻從底部穩步回升了。

許多人因此宣布巴菲特在這次史詩級交鋒中獲得勝利。不過事情並沒有那麽簡單。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另一件史無前例的事情正在發生,即美聯儲把基準利率從6.5%一路降至1%,甚至打破了大蕭條時期的最低紀錄。

在1999年的太陽谷演講中,巴菲特給自己的看空結論做了三條風險提示。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以下三件事,則他的看空邏輯不再成立。

第一件事,美國GDP加速增長。

我想,作為一名愛國者,巴菲特如果一定要認錯,他肯定最願意在這個問題上認錯。可惜這件事情沒有發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的GDP增速就一直在下行,從兩位數下降到6%左右,然後再下降到4%。

請注意,我們這里說的是名義GDP增速,而不是通常經濟學家關注的實際GDP增速。名義GDP增速通常會高於實際GDP增速。因為經濟學家關注的是效率提升,所以要剔除物價因素。而我們關注公司財務的時候,1美元就是1美元,用不著剔除物價因素。

第二件事,企業盈利占GDP比重明顯上升。

這個視角很有意思。因為一個經濟體的總產出不外乎三個分配方向:勞動、政府和資本。如果前兩家拿的少了,資本拿的份額自然就多了。

站在1999年的時點上看,當時美國企業稅後利潤占GDP的比重大約是5.6%。此前30多年,此比例最高只短暫突破過8%。所以,巴菲特有理由認為這個比例不會大幅上升。

然而這種狀況確實發生了。21世紀的前19年,美國企業稅後利潤占GDP的比重平均值為8.7%,超過歷史最高值,比1999年的5.6%上升了一半多。這使得美國企業在GDP總盤子增速不快的情況下,維持了較快的利潤增速。

在資本多拿的3.1個百分點里,大約有1.7個百分點是從政府那里拿來的,另外1.4個百分點是從勞動那里拿來的。也就是說,企業同時侵蝕了政府和勞動的份額,其中政府讓利更多一些。

可是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的開支卻明顯擴大了。這些錢是從哪里來的?發行國債。那政府如何負擔大量發行國債的利息?這就要說到第三件事情了。

第三件事,利率大幅下降並且長期維持在歷史低位。

對巴菲特來說,這件事情可能是最與他的人生經驗相抵觸、最難以接受的,但這件事情確實發生了。

2003年,美聯儲將基準利率下調到1%,而此時代表華爾街長期觀點的十年期國債利率還在4.1%左右。再經過2008年大衰退,美聯儲將基準利率下調到0.25%,十年期國債利率下降到2%左右。在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當美國基準利率再次回到0.25%時,十年期國債利率已經下降到0.6%左右。

事實上,在過去數十年間,美聯儲形成了一種條件反射,那就是遇到危機就降息:在應對儲貸危機、科網泡沫和次貸危機時,它會降息;在應對「9·11」事件和新冠肺炎疫情時,它也會降息。等危機穩定之後,它會試圖再把利率加回去。可是每次重新加息的嚐試,都會引發更大的危機,於是它就只能把利率降得更低。

降低利率可以推高資產價格,其效果是立竿見影的。但凡手上有股票、有債券、有房子的,一降息,資產都增值了,似乎應該皆大歡喜。

可是實際上呢?企業的經營效率並沒有改進,技術水平並沒有提高,債券的票息並沒有增加,房子的舒適度並沒有改善。除了價格,其實什麽都沒有變。

巴菲特的好友霍華德·馬克斯曾經說過,資本主義沒有破產,就像天主教沒有地獄。100多年前,約瑟夫·熊彼特就在名著《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了「創造性破壞」的概念。熊彼特認為,衰退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衰退中淘汰弱者,是推動革新創造、重新迎來繁榮的必經之路。

從更加技術性的層面來講,世界上最早的中央銀行是英格蘭銀行,最早的央行操作規範——白芝浩原則,也誕生於英國。所謂白芝浩原則,核心邏輯跟我們中國的一句老話很像,叫做「救急不救窮」。也就是說,由金融市場恐慌導致的非理性下跌是需要救市的,但由基本面惡化導致的正常下跌則是不應該救市的。

白芝浩原則的核心思想是維護市場的判斷能力,不要輕易假設政府比市場聰明。確實,金融市場經常會因短期情緒做出超額調整。但是至少在美國,無論是比硬件條件還是比人才儲備,華爾街對長期經濟前景的判斷能力,都沒有理由弱於美聯儲。所以美聯儲那些存續期長達數月、數季度甚至數年的救市工具,無疑都是違背白芝浩原則的。其實很多時候,華爾街非但不恐慌,反而非常冷靜地跟美聯儲在貨幣政策上討價還價。那就是徹底的道德風險了。

在2008年大衰退之後,美國的政治、經濟、學術各界曾經進行過普遍的反思。如果2001年格林斯潘領導的美聯儲沒有戲劇性地大幅降息,或者至少把基準利率保持在2%的通脹水平之上,那麽按照常識推斷,大概會有以下結果:美國股市的估值水平會比實際情況更低,指數跌幅更大,更多弱小的企業倒閉;美國的GDP增速會更低,失業率會更高;但是與此同時,美國的房價泡沫很可能可以避免,次貸泡沫不會產生,外貿和財政雙赤字將會縮小,金融系統更加穩健,2008年大衰退也很可能不會出現;貧富差距將會縮小,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也會更加平穩。如果換一種選擇,人民是否會感到更加幸福呢?

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不應該以經濟體的短期盈縮為目標,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盡可能地推動技術進步。那麽如果沒有超低利率,沒有資產泡沫,美國的科技進步是否會減緩?

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風險投資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的矽谷,那時的基準利率高達20%。美國科技的繁榮,更多地取決於學術、科技、市場規模和語言等條件。很難想象,如果基準利率高於2%,臉書公司就不會出現,或者出現在日本。當然,風險投資人肯定會更謹慎一些,許多垃圾項目大概是拿不到投資了。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培育科技進步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其中能夠靠砸錢來解決的只是一小部分。事實上,過分的資產泡沫有可能分散創業者和技術人員的注意力,使他們心猿意馬、心有旁騖,甚至拖累科技進步。有些公司本來幹得挺好,上市暴富之後,竟沉迷於資本運作,玩弄財技,反而荒廢了主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較高的利率肯定會加重美國政府的國債利息負擔。不過在巴菲特看來,這大概是最不重要的事情了。支持國家財政,納稅光榮,何必玩什麽花招呢?在2008年大衰退中,他就曾多次公開喊話:別借那麽多債務了,給我加稅!

幾乎所有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銷售的街機遊戲,都會在開機畫面上顯示一行來自FBI(聯邦調查局)的禁毒標語:Winners don’t use drugs,意思是勝者不靠毒品。這句話同樣適合用來形容巴菲特:不要央行放水,不要政府讓利,只要物競天擇,篤信美國必勝。這才是股神精神的硬核。

我們可以設想,在2001年納斯達克指數崩盤之後,假如沒有超強力度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勉力扶持,那麽巴菲特在21世紀繼續跑贏指數就是大概率事件。只可惜,「東風不與周郎便」,歷史是沒有辦法假設的。

當然,巴菲特還是那個打著思想鋼印的巴菲特,他對美國的熱愛大概是不會變的,但是如果他對美股第一大板塊喜歡不起來,那麽他對美股的熱愛肯定也回不到當年的程度。21世紀的美國,真的讓他有點兒不太適應。

偶像之於你我


關於巴菲特與時代的互動,前面已經講了很多了。最後我想談一談我們對待偶像的態度。

我知道,巴菲特是許多投資者的偶像。我見過有些投資者能夠把巴菲特的語錄逐字逐句地背誦出來。我還知道有些投資者全面模仿巴菲特的生活習慣,甚至只吃他喜歡的食物,只喝他喜歡的飲料。那種虔誠的態度,簡直就像初中生追逐娛樂明星一樣。

散戶如此,機構投資者也不遑多讓。2008年,巴菲特在香港股市買入比亞迪。2011年比亞迪登陸A股。許多基金經理都表示,無論如何都要持有一些A股比亞迪,有些甚至還提出一定要重倉,似乎不如此,就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巴菲特信徒,進而也就算不上價值投資者。

模仿強者可能是人類的天性。英語里有一句諺語:模仿是最真誠的恭維。這句話在許多領域都適用,證券投資也一樣。華爾街也有一句行話「打不過它,就加入它」,同樣也是順應潮流,跟著趨勢走的意思。

事實上,對中國投資者來說,如果你從30年前,哪怕20年前開始模仿巴菲特的擇時和選股原則,那麽到今天一定已經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了。可是模仿者最危險的時候是什麽呢?就是潮流趨勢已經悄悄起了變化,而你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

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活躍在20世紀20年代以前,他非常擅長以遠遠低於淨資產的價格買入優質龍頭企業。這個買入標準放到今天來看也沒有什麽問題,可是在紙幣時代,通貨膨脹的存在使得市場幾乎不可能給你這樣的機會。巴菲特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慣例是差不多以8~12倍市盈率買入業績可持續增長的公司。這個標準其實也沒有什麽問題,唯一的問題是現在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如果暫時沒有,你可以等待。可是如果一直沒有呢?20世紀80年代,無風險利率接近兩位數,誰都不用急著哄抬股價。可是現在全球零利率,你願意等到低點再買,人家不願意等怎麽辦?

對於這種時代主題的變遷,我覺得投資者沒有什麽可抱怨的。在實體經濟中,技術、產品、管理等方面的創新都是可以帶來超額回報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創新總會被消化、超越、顛覆,沒有誰能夠躺在「功勞簿」上吃一輩子。假使有這種人,那麽他就成了社會資源的淨消耗者,那就肯定會在下一次變革時被清理掉。

從宏觀視角來看,無論哪個行業,壟斷總是偶然的,競爭才是必然的;創新總是偶然的,平庸才是必然的;賺錢總是偶然的,不賺錢才是必然的。而我們普通二級市場投資者所處的正是一種典型的完全競爭的局面。所以我建議投資者也要擺正心態:要想有效地獲取超額收益,僅憑某一粉絲的標簽和虔誠是肯定不行的,必須得用自己的智力勞動來爭取。怎麽爭取呢?那就要研究社會、經濟問題,通過在市場中「用腳投票」來發出正確的信號。這就是我們投資者的本職工作,也是我們得以存在並要求獲得社會分配的根本理由。

巴菲特自己曾經說過,人不能看著後視鏡開車。任何基金銷售材料里也都會提示:歷史業績不代表未來。巴菲特成功了幾十年,這確實是奇跡,但是這並不代表他的投資方式就能夠一成不變地永遠成功下去。當然,對巴菲特本人來說,他的歷史地位已經確定了,更何況他已經年過九旬,人生走到了晚年。所以對他來說,完全沒有必要拋棄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想方設法開發一套新的投資原則,去追求人生最後幾年的收益最大化。

不過我相信,絕大多數讀者的年紀都沒有那麽大,我們還有很長的歲月要在未來的時代中度過,所以我們有必要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一些。假如一定要做些什麽來向「股神」致敬,那就像他一樣,更好地順應自己所處的時代吧。

編輯/somer

You may also like
你可能會喜歡

標題:一文讀懂巴菲特的擇時原則與選股秘訣

返回:香港股票財經網新聞

財經新聞常見問題 FAQ

甚麼因素會影響錢財的價值?

由於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不斷上升,故幣值會隨時間而降低,這便是通貨膨脹。幣值會受以下因素侵蝕通脹:簡單來說,產品和服務的價格上升,就會造成通脹。當物價上升,受薪人士便會要求加薪,隨著通脹加劇,貨幣的購買力便不斷減弱。 利率波動:當利率下降,存款的利息回報便會減少。如果存款利率低於通脹,儲蓄便會失去原有的價值。但某類投資如股票和債券等卻可能因息口下降而升值。

為何銀色債券以債務工具於中央結算系統(CMU) 作清算及儲存 ?

根據銀色債券發行通函,若客戶經配售銀行申請銀色債劵,所分配的銀色債券會以債務工具於中央結算系統(CMU)作清算。

甚麼是債券?

債券是由政府、公司或其他機構發行的一種借貸票據。當您購入債券,即等同向發行者提供貸款,發行者則承諾於債券到期日以指定價格贖回債券,而在到期日前則須支付指定的利息。債券的種類繁多,不同的發行者以不同的條款發行債券。例如:定息債券、浮息債券、零息債券及存款證等。一般來說,債券及存款證的回報比較穩定。目前,銀行可代客買賣多種債券和存款證,除備有多種主要貨幣選擇外,客戶亦可選擇不同債券發行機構,包括政府,如中國政府、美國政府及香港特區政府等,或本地著名的半官方機構,超國機構及世界知名的公司。此外,債券年期由一年至三十年不等,而票面收益亦各異,選擇眾多,能符合投資者的不同需要。投資金額低至港幣1萬元。

甚麼是證券?

證券是一般可在股票市場交易之投資工具的統稱。任何人士均可透過經紀或銀行從事證券投資,並可從每日的報章或互聯網觀察投資行情。 證券投資的回報潛力一般高於儲蓄戶口。在經濟蓬勃的地區,只要假以時日,股市一般都會出現增長,有時更會在短時間內急升。但是,股市波動在所難免,所以購買證券不應視為一種短線的謀利方法。購買證券需要支付有關的交易費用,例如經紀佣金。如果要享有交收的便利,您可考慮採用銀行證券買賣服務。除了自行投資證券外,您亦可委託專業投資管理人員或公司代勞。

何謂「首次公開招股」(IPO)?

「首次公開招股」(IPO)是指一間公司首次向公眾投資者發行新股,債券或銀行發行的存款證。此類股票,債券或存款證有可能在證券交易所上市買賣。

為何我經銀行IPO申請獲分配的通脹掛鈎債券以債務工具於中央結算系統(CMU) 作清算及儲存?

根據通脹掛鈎債券發行通函, 若客戶經配售銀行申請該債劵, 所分配的債券會以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CMU)作清算,及在銀行的債券買賣服務透過場外交易買賣。

如何啓動我的中國A股交易服務?

如您已持有銀行綜合投資戶口及人民幣儲蓄戶口,即可買賣合資格的中國A股, 毋須登記。如您未持有任何銀行綜合投資戶口,亦可透過銀行銀行網上理財(只適用於現有銀行銀行客戶)或親臨任何一間銀行分行開立綜合投資戶口,過程方便快捷。此服務只適用於非美國個人客戶並持有符合美國稅務局要求的身分證明文件,例如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証或護照。

參加銀行的「股票月供投資計劃」有什麼好處?

您可以:以符合預算的金額購入股票透過「成本平均法」減低投資風險享受中長線投資所帶來的較高回報潛力迎合個人的儲蓄投資需要

甚麼是單位信託基金?我怎受惠於基金投資?

單位信託基金亦稱互惠基金為投資者提供多元化投資機會,方法是由基金經理把眾投資者的資金,匯聚成一筆龐大基金,用以在廣泛地區及市場作不同的投資。所以,即使個人的投資額不大,投資者亦可參予全球各地市場的證券、債券、貨幣及商品投資。這種多元化投資稱為投資組合。單位信託基金提供多項有利因素:分散風險:由於分散投資,故基金的風險通常低於投資單一股票。但不同的基金,其風險和回報的水平,當然亦會有差異。專業管理:基金經理的日常工作主要是研究和管理投資。個人投資者一般很難像基金經理對全球市場有透徹的認識,但如果購買單位信託基金,便可享有基金經理提供的專業知識。投資全球市場:透過單位信託基金,您的資金可運用於個人投資者未必能夠涉足的海外市場,從而擴闊投資範疇。經濟效益:由於大量投資者的資金以單一基金處理,故能平均攤銷經營成本和佣金,減低個人投資者支付的費用。流動性:您可在任何交易日(但基金所掛屬國家的公眾假期除外)買賣單位信託基金,增加資金流動性。有些單位信託基金產品與各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指數期權掛屬,亦有時與貨幣期權掛屬。這種基金的風險略高於多元化的基金組合。

什麼是結構投資產品?它是如何運作的?

結構投資產品是涉及衍生工具的投資產品,其回報﹑到期金額及/或其結算方法是參照1) 任何一項或多於一項的參考資產的價格、價值或水平的變動; 及/或 2) 任何事件的發生或不發生而釐定。

有哪些資產屬於要約範圍內?

要約僅針對透過歐洲清算銀行有限公司(Euroclear Bank SA/NV) 直接持有的證券(即債券,存款證和股票),Euroclear Bank SA / NV是本行參與的唯一歐洲經濟區中央證券存管處(例如帶有ISIN 前置代號XS,US,AU,CA)。該要約與透過Euroclear的其他託管人或附屬託管人持有的證券無關。

當「高息投資存款」的存款日為提交指示之後第2個營業日,如何計算綜合理財戶口有抵押信貸的信貸比例?

若已於交易日(Trade Date) 開立「高息投資存款」並處於存款日(Deposit Date)之前的時間: 如以外幣作為存款貨幣,該筆已保留於戶口作為扣除交易所需的款項將會從戶口可用結餘 (account available balance) 中扣除並不會納入有抵押信貸的計算。因此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將會下降,基於外幣存款在「高息投資存款」交易日之前被計算為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 如以港元作為存款貨幣,該筆已保留於戶口作為扣除交易所需的款項將亦會從戶口可用結餘 (account available balance) 中扣除並不會納入有抵押信貸的計算。但基於港元存款在「高息投資存款」交易日之前已不納入為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因此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不會受影響。 在「高息投資存款」存款日(Deposit Date)當日(即交易日之後第2個營業日),以任何貨幣作為存款貨幣的交易金額將會納入計算為有抵押信貸的信貸額,直至到期日為止。

如何經銀行投資外匯?

您可以經銀行透過多種方法投資外匯。您可使用24小時外幣兌換服務讓您隨時隨地透過網上理財或流動理財設立兌換指示。若您對個別外幣有特定的目標兌換價,您可透過外匯限價買賣服務預設指示。若您想以定期儲蓄的形式累積外幣或人民幣,您可透過外幣/人民幣轉存服務預設兌換指示,我們會根據您的預設指令自動替您執行指示。

要約僅針對透過歐洲清算銀行有限公司(Euroclear Bank SA/NV) 直接持有的證券(即債券,存款證和股票),Euroclear Bank SA / NV是本行參與的唯一歐洲經濟區中央證券存管處(例如帶有ISIN 前置代號XS,US,AU,CA)。該要約與透過Euroclear的其他託管人或附屬託管人持有的證券無關。

您首先需要了解個人的理財需要或投資目標、財政狀況及風險取向。您的目標可包括應付以下各項需要:保障家人子女教育退休策劃管理及累積財富遺產規劃您亦須考慮您的目標,投資年期,可承擔的投資金額及個人的投資偏好。

你們會於何時強制出售我的股票(斬倉?

如(i) 您的股票孖展比率連續3個月維持於105%至少於120%;或(ii) 股票孖展比率一旦觸及120%或以上;或(iii)我們不時訂定之時間,我們將強制出售您的股票(斬倉),不會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