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樂會
低買高賣是大多數股民的思維方式。甚至巴菲特在中石油及美國醫藥公司上的套戥操作也被拿來例證。事實是,這些都不是巴菲特今天財富帝國建立的核心。
伯克希爾的成功源於巴菲特對可口可樂、國民賠償保險、喜詩糖果、藍籌印花等優秀公司的長摣。
巴菲特爲什麼不喜歡低買高賣?不是因爲巴菲特不懂技術曲線,事實可能相反。在沒有看到《聰明的投資者》一書之前,巴菲特接觸到的全是技術分析類的書籍,他甚至會自己劃線。但當看到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時,巴菲特有了一種醍醐灌頂、茅塞頓開的感覺,從此以後人生“開掛”。
讓巴菲特醒悟的是從未聽說過的認知和思維: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股票的本質是公司所有權的一部分。
難得發現並等到了最佳的時機買入了自己心儀的公司,爲什麼要賣呢?創造價值的是公司,賣掉了公司,誰來創造價值呢?
從實踐結果看,巴菲特在38歲以前持有公司的時間都不長,其中約有一半持有期在2年以內,結果收益平平。自從1967年開始堅持對優秀的公司長摣,巴菲特的雪球才越滾越大。
《格雷厄姆成長股投資策略》記載了格雷厄姆早期職業生涯中採用的“交易”模式,結果是一生上萬次的交易收入卻抵不上他在蓋可保險公司上的一次長期投資獲得的收益。
2018年巴菲特結束了一場10年“賭局”:一方是巴菲特一個人,對手方是Protégé Partners,包括五位投資經理和數百名投資專家,陣容相當豪華,涉及200個對沖基金,10年間進行了上萬次的交易。
結果呢?巴菲特超越標普指數,而“明星團隊”遠遠落後於標普。其中的秘訣就是巴菲特僅僅做了一個動作:買入伯克希爾並長摣。
巴菲特致勝的本質原因是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優質的公司,並長期跟隨公司持續成長。如果要給公司再加上一個定語,那就是:成長型。彼時的蓋可保險是,伯克希爾佈局的公司也是。
今天伯克希爾的財富帝國市值已經達到8000億美金,這一切根本上都源於巴菲特“股權”複利思維的建立。《奧馬哈之霧》引用了林奇、費雪和格雷厄姆的觀點來印證,他們都是深刻影響了巴菲特一生的人。
1.林奇:股價的短期走勢難以預測
每年我都和以前多家的公司負責人談話,而我免不了聽到各種挖金人、利率論者、聯邦儲備觀察者以及財務神祕主義者的論調,大都引自報紙上的文字。數以千計的專家研究超賣指標、超買指標、頭肩曲線、看跌期權、提早贖回率、政府的貨幣供應政策、國外投資,甚至看星相、看橡樹上飛蛾的痕跡等,但他們還是無法有效地預測市場,就像羅馬帝國皇帝身邊的智士,絞盡腦汁也算不出敵人何時來襲擊。
2.費雪:不要用確定換取不確定
如能次次做到高拋低吸,顯然沒有理由不這樣做,因爲除了獲取股息收入、利潤增長收入和市場收入外(“三項”收入),你還可以額外地不斷獲取交易性收入。
只是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當你低價買入一家優秀上市公司時,你的三項未來收人基本上屬於可確定的收入,你付出的無非是時間而已。
但如果你還想進一步獲取交易性收入,那麼由於後者是不確定的,你等於是用確定的收入去換取不確定的收入。
3.還是費雪:沒有理由賣出優秀的股票
我關於何時賣出的總體觀點可以歸納爲一句話:如果當初買進普通股時,事情做得很正確,則賣出的時機幾乎永遠不會來到。
4.格雷厄姆:小心投資滑向投機
投資者想從市場水平的變化中獲利,當然是通過所持有證券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上漲,但也有可能是通過按有利的價格進行購買和出售。
他的這種興趣是必然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這涉及一個非常真實的危險:有可能導致他採取投機的態度和行爲。
我們不要用不確定的宏觀因素懷疑確定性的趨勢,懷疑股價遲早回歸價值、兌現價值的必然規律。
今天我們只要做到一點就好:抓住優質的成長型公司,躺平,等著龍王放水抬轎子。公司還在成長,水來了,堅持住,就會等到屬於你的“戴維斯雙擊”時刻。
編輯/Jeffr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