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國泰君安證券發佈研報稱,重要的預期轉折與仍相對較低的股票估值,這意味著即使調整空間也相對有限,反而這一時期適度放大風險資產的頭寸與敞口更有助於捕捉到新的邊際變化和週期趨勢。該團隊認爲,價值底部反彈,逢低佈局成長。先藍籌後成長,一是聚焦復甦預期下傳統經濟的修復空間,核心在週期以及消費。二是搶抓轉型升級與安全主線下的內需擴張的趨勢,推薦醫藥、製造業替代升級與新材料。
再議預期的轉折:適度加大風險敞口,捕捉新變化。自10月16日《烏雲的金邊》提示圍繞內需「找機會」以來,我們連續發表了《預期的轉折》、《調整是機會》、《突圍之路》等報告提示看多做多的機會。時隔多年地產股權再融資重出江湖、近期防控舉措加速均表明抑製性政策重新邁向寬鬆(參考2014年金融政策從抑製轉寬鬆,基本面下滑但股票反彈),政策取向重新向經濟增長傾斜,有助於在「跨年窗口期」提振市場對2023年的經濟預期和風險偏好,我們預期2023年全A非金融淨利潤增長10%,上證指數風險溢價、估值回到歷史均值也同樣有10%的空間,但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低風險偏好投資者倉位的回補已然開始,高風險偏好投資者則繼續活躍,同時美元利率回落與人民幣預期的回升正在推動海外投資者重新配置中國資產。重要的預期轉折與仍相對較低的股票估值與股價位置,這意味著即使調整空間也相對有限,反而這一時期放大風險資產的頭寸與敞口更有助於捕捉到新的邊際變化和週期趨勢。調整是機會,逢跌加倉。
組合管理邁向積極:先藍籌後成長。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在於疫情發展的複雜性與地產的積弱,22Q4與23Q1仍然有較大的增長壓力,這意味著很難從短期EPS找到持續環比改善的結構。回顧2014H2-2015H1以及2019年兩輪盈利增速低位,估值主導的行情,有三點共性特徵:1)行情啓動前市場都經歷了深度調整,歷史低位的估值水平爲後續修復提供了充足空間;2)行情的啓動往往伴隨著前期市場核心矛盾的轉折,例如2014年金融政策轉爲寬鬆、2019年社融修復,順經濟週期板塊表現佔優,如2014年的金融,2019年的消費;3)隨著後續經濟強復甦預期的落空,產業政策發力帶來的風險偏好提升和結構性盈利趨勢成爲行情接力的核心驅動,如2015年的「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2019年的半導體、5G通信等。
當下,我們同樣面對:偏低的整體估值、核心變量的轉折、基本面疲軟與產業政策活躍。2022年防禦性板塊尤其是強調增長和現金流確定性的板塊獲得了領先的收益回報,往後看,儘管復甦的路徑仍復雜,但組合上可以更爲積極,選擇股價調整充分,23年修復空間更大的「復甦資產」與圍繞轉型升級、替代率和成長性g 的「新興資產」,先藍籌後成長。
呼之欲出的重要主線:中國特色資本市場估值體系構建。西方的估值體系重點強調經營效率與利潤增長,爲私人股東創造回報。但其中國化(央國企+地方國企流通市值佔比近45%)不足以反映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降低經濟成本以及產業鏈引領的作用。繼證監會易會滿主席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後,近日上交所製定了《中央企業綜合服務三年行動計劃》,有三個方面的舉措值得重點關注:第一,服務推動央企估值回歸合理水平;第二,服務助推央企進行專業化整合;第三服務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製度。從歷史經驗看,國企改革主題行情往往出現在行情較爲低迷的階段,起到重要穩定期作用。
當前正處於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構建的起點、國企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收官與新一輪國企改革的起點,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起點以及一帶一路十週年臨近,重視國企改革相關主題有望再度崛起,關注具有產業整合預期以及製造業引領央國企的重估。
行業與投資主題投資:價值底部反彈,逢低佈局成長。先藍籌後成長,一是聚焦復甦預期下傳統經濟的修復空間,核心在週期(龍頭房企/B端建材/銀行/保險/建築)以及消費(食品飲料/零售/傳媒等)。二是搶抓轉型升級與安全主線下的內需擴張的趨勢,推薦醫藥、製造業替代升級(軍工/計算機/通信/機械設備)與新材料(鋼鐵/有色/化工)。主題關注國企改革/一帶一路/電力現貨市場建設。
編輯/ly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