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海底撈一紙拆分海外業務上市的公告,引發外界紛紛關注。
7月11日,海底撈發布意願公告,計劃將分拆海外業務在港交所主板單獨上市。此消息一出,立馬引發市場猜想。
很快,7月13日,海底撈公告稱這一計劃已經開始實施,海底撈海外業務分拆公司特海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提交了上市申請書。
值得注意的是,特海國際的上市方式為實物分派+介紹上市。實物分派是指海底撈將其所持有的全部特海股份按照各股東於記錄日期在海底撈的持股比例進行分派;介紹上市則是指此次特海國際上市將不會再發新股,即無須融資。
這樣上市有兩個好處。一是省去了發行新股、路演配售等環節,能夠最快速度上市;二是利好股東,未來股價上漲,對股東來說是一種補償。
如果,特海國際上市成功,海底撈創始人張勇將擁有圍繞火鍋業務的第三家上市公司。前兩家分別是「海底撈」和它的供應「商頤海國際」。
為什麽張勇不將三家公司放在一個公司體內上市,做大業績與市值,反而要拆分成三家單獨上市?拆分海外業務上市對海底撈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麽呢?
分拆海外虧損業務,為業績「減負」
目前來看,海底撈業務拆分或許能達到兩個目的。一是拆分虧損業務,減少對海底撈主體業績的影響;二是獨立發展,優化業務。
據海底撈發布的公告顯示,海特國際成立於2022年5月,在拆分之前屬於海底撈全資附屬公司。海底撈擁有其90%的股權,雇員激勵平台擁有其10%的股權。拆分後,海特國際不再屬於海底撈附屬公司,主要從事大中華區(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以外的餐廳業務經營。
據海特國際提交的申請顯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海底撈海外餐廳共有97家,分布於11個國家。2019年時這一數據還僅為24家。海底撈海外業務究竟如何?為什麽要一定將海外業務從海底撈中拆分出來?
海底撈海外門店數量和國內大陸相比相差甚多。據海底撈年報顯示,2021年全年,海底撈新開業421家餐廳,關閉276家,僅有16家事因為租約到期關閉。截至到2021年12月31日,海底撈全球門店1443家,1329家位於中國大陸地區,114家位於港澳台地區及其他11個國家。按照94家海外餐廳的劃分,海外門店占海底撈總門店數的比重僅為6.5%。

在海特國際的申請書中顯示,海特國際95%的餐廳截至2022年3月31日已實現首次每月盈虧平衡。
從2012年,海特國際在新加坡開設首家餐廳開始至今已經接近10年時間。可以說,海特國際95%的餐廳首次每月盈虧實現平衡的進程並不快。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目前,特海國際還並未實現整體盈利。根據其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2020年、2021年以及截至2022年前三月,海特國際期內虧損分別約為3301.9萬美元、5376萬美元、1.51億美元及2850萬美元,折合成人民幣約為2.2億元、3.6億元、10.2億元、1.9億元。2021年,海底撈年內虧損達到41.6億元,海特國際的虧損額就占到四分之一。
自2019年至目前,海特國際連年虧損。截至2022年3月31日,虧損總額達到17.9億元。

其實拆開海特國際的營收支出來看,海特國際的營收是有所增加的。2019年特海國際總收入2.33億美元,到了2021年已經增加至3.12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約為15.8%。但其原材料和員工成本幾乎占去了營收的大部分。

2019年、2020年及2021年,海特國際所用原材料及易耗品分別為0.81美億元、0.79億美元、1.13億美元,占各期間的營收比重達到34.9%、35.7%、36.4%。這其中食材成本是重要組成部分,食材的花費占到原材料及易耗品的77.1%、74.1%、81.4%。
除此外,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2019年、2020年及2021年海特國際的員工成本達到1.12億美元、1億美元、1.43億美元,占總營收的比重達到48.1%、45.4%、45.9%。

而員工成本占比的減少與其2020年海特國際采取的精簡員工、優化薪酬結構的措施有關。在其申請書中,海特國際表示,未來員工成本仍將繼續影響其財務表現。
連年虧損和成本居高不下,將海外業務從海底撈中拆分出來無疑有益於海底撈整體的業績表現。
這點從翻台率中也可以看出。2021年,海底撈餐廳總體翻台率為3.0次/天,而海特國際在疫情期間施了提供折扣及提供非高峰時段用餐等一系列措施後的翻台率僅有2.1次/天。對比來看,其海外業務的翻台率不及整體情況。
海底撈在拆分公告中表示,分拆符合集團及股東的整體利益,將使保留集團及分拆集團各處於有利位置,以更好地發展其各自業務,並為兩個集團帶來切實裨益。建議分拆後,保留集團及分拆集團均將擁有獨立的募資平台,可直接進入股權及債務資本市場,更有利於兩個集團的現有營運及未來擴展。
這也就意味著,除了海特國際和海底撈擁有相似的原始股東,但兩方的資本運作和經營將完全分開。
這里會發生一個疑問,從海特國際的業績來看,海特國際虧損不止,2019年至2021年負債淨額達到0.1億美元、0.7億美元、1.9億美元,拆分後海特國際的運營資金從哪里來,將從哪里加血發展呢?海特國際是否會淪為特殊情況下海底撈的「棄子」呢?
海特國際的發展壓力不容小覷。

斷崖式下跌,與市場判斷失誤有關
通過海底撈近5年的業績可以看出,海底撈近兩年處境艱難。2017年至2021年,海底撈總營收逐年走高,分別為106.37億元、169.69億元、265.56億元、286.14億元、411.12億元。
但其淨利潤算下來卻沒有這麽樂觀。2017年至2019年,海底撈年內盈利穩中有升,分別為11.94億元、16.49億元、23.47億元。2020年以及2021年,其淨利潤呈斷崖式下跌。2020年海底撈年內盈利僅有3.1億元,相比去年的一個零頭都不到。到了2021年,海底撈年內虧損達到41.6億元。其中由於2021年閉店計劃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以及管理層采取審慎態度計提的減值損失超過36.5億元。
海底撈曾在2021年業績報告中稱,2021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就外部環境而言,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有反復,未來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這兩年斷崖式下跌,與海底撈創始人張勇的市場判斷失誤有關。張勇在2021年6月股東大會上直言:「2020年6月份,我判斷疫情在9月份就結束,但是直到今天為止,我們中國台灣地區,新加坡的店還受疫情影響開不了。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去年6月我進一步做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
2020年海底撈新增門店數達544家,平均每天新增1.5家海底撈門店,創下歷史新高。截至2020年底,海底撈全球門店總數達到1298家。截至2021年上半年,海底撈門店數量到了1597家的高位。
極速的擴張與疫情的反復,海底撈注定要為自身的盲目擴張買單。就像張勇昔日所說,「餐飲行業是傳統行業,有邊界,不像互聯網企業業務範圍越大,成本越低。我們餐飲企業開兩家店賺錢,開三家店可能就賠錢,開店多了能增收就不錯了,更可能連增收都沒有。」
據了解,海底撈開業前餐廳成本,包括員工薪金、谘詢服務匪、員工遷移開支、租金及雜項行政開支。亞洲每家餐廳開業前成本在17萬美元至40萬美元之間,每家餐廳資本開支約140萬美元到300萬美元之間。其他國家可能更高。一般新餐廳6個月內取得盈虧平衡。
門店數量的快速增長一邊帶來營業收入增長的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成本和單店平均營業收入的下滑。
特海國際拆分後的第一步也是動態調整餐廳擴張計劃。2021年海特國際開始優先優化現有餐廳的表現,並減慢新餐廳開業的數量及廣度。其新開的餐廳數量由2020年的36家減少至2021年的22家。而在2022年第一季度,僅開設了3家新餐廳。
這一動作背後就是「我們預計新餐廳占餐廳總數的比例下降將對我們的盈利能力有正面影響」。
除此外,火鍋行業是一個競爭激烈、分散的市場。進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等現象嚴重。相關數據顯示,火鍋餐廳市場CR5(前五名品牌市場占有率)僅為5.5%,其中海底撈占2.2%,呷哺呷哺僅占0.8%。
目前,整個火鍋業正在向細分領域過渡,潮汕牛肉火鍋、椰子雞火鍋、巴奴毛肚火鍋、譚鴨血的鴨血火鍋都在更為細分的領域蠶食市場份額。火鍋行業也一直因為難以規模化等因素而戰況激烈。
不合時宜的逆勢擴店、年輕火鍋品牌的蠶食分化,加之隨著體量增大致使海底撈整體運營能更加龐大復雜,海底撈發展的瓶頸已經愈加顯現。
在這種情況下,拆分海外業務,對海底撈來說或許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在拆分公告中,海底撈表示, 建議分拆將加強保留集團及分拆集團的營運管理能力,其各自的管理團隊可以更高效及有效地專注於各自的業務,並提高兩者為各自業務發展招募、激勵及留住重要管理人員的能力,以及迅速而有效地抓住可能出現的任何商機,從而進行各自的擴展,提升其經營及財務表現,以為保留集團及分拆集團的股東提供更佳回報為目標。
拆分的初衷是美好的,更好的分配資源、釋放業務價值並實現集團的投資價值。海外業務的拆分是否能夠實現海底撈的投資價值暫且不論,但一定能讓海底撈在市場拼殺中輕盈上陣。